携手打造山清水秀的黄金经济带

2016年01月12日 10:44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如今,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第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长江经济带,涉及沿岸11个省市。从地域分布看,长江下中上游对应三个梯队:上海、江苏、浙江,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中部省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部省市。三个梯队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以先进带后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可激发全流域蕴含的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

  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你我同饮一江水。青山绿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根据过去的发展经验看,一个新的国家战略出台后,各地都会抢抓时机,争上大项目,抢搞大开发,结果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造成自然生态被破坏。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带,更是关系子孙福祉的生态屏障带。多年来,围绕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开发,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透支着长江的生态效益。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以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为例,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其中近400亿吨排入长江——近乎一条黄河流量的污水。受水电工程、围湖造田、航运采砂、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江生态系统警钟不时敲响:水污染事件多发,威胁用水安全;白鳍豚、白鲟难见踪迹,长江江豚仅余千头;水土流失、河湖湿地退化……粗放式大开发,破坏的不只是环境,还有赖以生存的原始资本。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振聋发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体现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由此出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治理好、利用好、保护好长江,不仅是长江流域4亿人民的福祉所系,还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中,长江经济带绿色崛起是重要支撑,市场、开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上中下游各省市抛弃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创新绿色发展之路,携手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型黄金经济带。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从严从紧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科学运用“快思维”“慢思维”: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做减法,科学论证,比较选优。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把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抓手,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作为协调协同发展重点,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新常态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共饮长江水,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那种浩瀚空阔、自然壮美的场景永存。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