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北文学馆“新装”亮相 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6年01月18日 2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红超 李磊

  为展示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河北文学馆按1:7的比例复原了国内现存最早的戏台——山西牛王庙元代戏台,并配以《窦娥冤》戏曲的视频片段。 高红超 摄

  河北文学馆通过彩塑泥人来展示曹雪芹代表作《红楼梦》中宝黛初会、黛玉葬花等场景。 高红超 摄

  九旬作家徐光耀到现场参观展览。 高红超 摄

知名作家贾大山的短篇小说《黄绍先》手稿亮相河北文学馆。 高红超 摄

 

  经过一年多的征集、整理和改扩建工作,焕然一新的河北文学馆18日迎来开馆日,新展“山高水长——河北文学史陈列”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河北文学馆建成于1999年,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学馆。据介绍,自开馆以来,该馆先后接待了来自国内外文化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00余万人次,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河北文学与河北文化的重要窗口。

  开馆仪式上,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河北省副省长姜德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徐光耀以及河北文学馆志愿者和高校文学社团代表共同开启了“文学之门”。

  “新装”亮相的河北文学馆吸引了许多作家、高校师生、文化志愿者以及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记者注意到,馆内配备了更完善周到的服务设施,并新增了公共阅览室,为公众提供了国内外经典文学著作特别是河北作家作品的免费阅读场所,在展览设计上,运用了戏曲、沙画、电影等多种手段。例如,通过彩塑泥人来展示曹雪芹代表作《红楼梦》中宝黛初会、黛玉葬花等场景,用沙画展示丁玲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通过老电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红旗谱》等展示“红色经典”著作的风采。

  被称作“小兵张嘎之父”的著名作家徐光耀当日也现身展馆,年过九旬的他创作了《小兵张嘎》等多部抗战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在河北文学馆内得到了充分展示。徐光耀谦逊地表示,“这是我的荣幸。”

  徐光耀说,每当提到悠久的河北文学历史,他都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中国文学史的每一个时期,河北都有领军人物,例如关汉卿、曹雪芹。

  新展览最大的变化是对当代文学部分进行了独立设置。河北文学馆副馆长杨建萍介绍说,河北当代文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文学的创作成就得到了充分介绍,铁凝、贾大山、“三驾马车”、“河北四侠”都在新展览中有了一席之地。

  “一部部伟大的经典名篇,不仅仅陈列在文学馆中,更流淌在每一个写作者的精神血液中,滋养着一代代作家。”河北知名作家、“河北四侠”之一刘建东说,作为进入文学馆陈列的一个晚辈作家,在忐忑之间,在仰望前辈作家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他更加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

  河北文学馆内新增了大量文学名家的珍贵资料,包括作家王亚平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赵焕亭的《奇侠精忠全传》、田涛的小说《荒》的首发刊物,以及知名作家贾大山的短篇小说《黄绍先》手稿,这些都是河北文学馆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作家及其亲属、逛旧书市场“淘”来的。

  “河北有这样一个文学馆,是河北文化的一大幸事。”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参观展览后表示,河北文学馆把整个河北文学史都贯穿了起来,它不仅对文学资料进行了收集、保管和展览,还是一个精神家园,对推进文学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活跃公共文化氛围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据介绍,河北文学馆正式开放后,将充分发挥其追思前贤、启迪后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作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小学教育的校外课堂,为推动河北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子威)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