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5年天津经济“成绩单” 自贸区新增1.41万户

2016年01月21日 10:26   来源:天津网   牛婧

  津滨网讯 昨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65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5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7723.6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8604.08亿元,增长9.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0%,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创新发展成效初显

  去年,本市出台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一区二十一园”建设稳步推进。在滨海新区设立了“双创特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全市众创空间数量已达到106个。

  2015年,本市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244.03亿元,增长95.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增长1.1倍。科技型企业发展优势转化为动力,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778家,其中“小巨人”企业510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去年1-11月,工业“小巨人”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6.7%,税金总额增长23.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过去的一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经济发展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075.14亿元,增长6.1%;金融业增加值1588.12亿元,增长1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64.68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605.42亿元,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5.19亿元,增长5.3%。楼宇经济稳步增长,全市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170座。

  同时,本市制造业内部结构也在进行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39个行业大类中,35个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36.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分别增长25.2%、13.2%和11.1%。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向好,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9.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文娱用品、家具制造行业分别增长18.3%和15.0%。转型升级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器、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6倍、5.8倍、27.6%和13.4%,智能手机市场比重由上年的78%升至94%。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去年,本市开放型经济水平也有大幅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制度创新全面展开,推出跨境电商试点、贸易单一窗口、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举措,政策效应初步释放。截至2015年末,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1.41万户。双向投资稳步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5家,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11.34亿美元,增长12.0%,其中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22.3%;新设境外企业机构197家,中方投资额74.61亿美元,增长1.6倍。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北京、河北企业在津投资1739.29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2.6%。

  内需拉动作用明显

  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65.86亿元,增长12.1%。实体经济成为全市投资的主要领域,实体投资7846.45亿元,增长10.6%,占城镇投资的63.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65.25亿元,增长15.3%,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与此同时,本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43.47亿美元,下降14.6%。本市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对沿线国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28.0%,占全市出口的19.8%,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去年,本市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5.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2%,降幅分别比上年扩大3.3个和2.3个百分点。

  据介绍,去年,本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关停了陈塘庄热电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上年减少520万吨;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9.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同时,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四清一绿”行动,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据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PM2.5平均浓度下降15.7%。(记者 牛婧文)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