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洛阳市民为赎手机给失主汇1000元只换回手机卡

2016年01月22日 15:33   来源:大河网   

  昨日,市民张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去年7月份花了6000元买了苹果手机,在今年1月17日凌晨乘坐出租车回家下车后才发现手机丢失,经过多人帮忙寻找,一名叫李国俊的市民称“手机在他手里,想要回手机,需要汇2000元钱”。经过协商,张先生最终汇了1000元,可收到的却只是一个手机卡。

  “去年7月份左右花了6000元购买了苹果最新款手机,里边存了很多重要的资料及朋友的联系方式。”张先生说,1月17日当晚跟朋友聚餐,由于喝了太多酒就没敢开车,便从牡丹广场附近上车,在启明路安居小区下车。

  “下车过了十几分钟才发现手机不见了,回到家后立即上网开启手机的定位功能。”张先生介绍说,手机定位一直在启明南路的一处加气站,“不过后来的手机定位一直都在加气站,拿手机的人可能把定位关了。”

  随后,张先生便到公安机关报了案。通过查询监控,只能知道是金牡丹出租车公司的一辆出租车,但具体车牌号并不知道。他又让身边所有的朋友不断拨打丢失的手机号码,希望能有所收获。

  “其中一同事打通了电话,一名男子接电话说18日中午会把手机还给我,等到中午对方又改变主意说需要我给他汇款2000元才会把手机给我。”张先生说,2000块太多了,经过讨价,便给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转了1000元钱。

  对方收到钱后,也立即回复张先生说手机已经通过快递邮寄给他。18日晚上,张先生收到快递,打开一看傻眼了,“根本就不是手机,只是一个手机卡。”张先生很气愤。

  查看银行汇款回执、快递单上发件人信息,显示姓名为“李国俊”。“手机应该就是他拿着的,但按照李国俊登记的电话拨打过去,接电话的人是一名女子,也不认识李国俊。”张先生很无奈。

  目前,该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当中。针对此事,河南弘创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秋喜认为,“按照《民法通则》,市民捡到手机是必须要返还的,如果捡到手机不予归还还索要好处费,情节严重的会触犯刑法,按照敲诈勒索罪处置。”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