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甘肃去年问责党员干部432人 包括地厅级干部30人

2016年01月26日 22: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十二届甘肃省纪委五次全会披露,2015年甘肃省共问责党员领导干部432人,其中地厅级干部30人、县处级干部107人、乡科级干部295人,严格主体责任追究。

  期间,甘肃省委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发生严重“四风”和腐败问题的2个市州、8个省直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定为“一般”等次,取消了其班子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优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甘肃省纪委也对61起履责不力的问题进行公开通报。

  26日,甘肃省纪委举行发布会。省纪委副书记、省预防腐败局局长张怀仁介绍,2015年,省纪委立案审查省管领导干部41名(其中地厅级39人,县处级2人),比2014年增长2.9倍,严肃查处了酒钢集团原董事长冯杰、白银市政协原主席郭德清、兰州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万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副巡视员卢旺存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腐败案件。同时,甘肃还深入开展追逃追赃工作,7名外逃人员被纳入“猎狐行动”缉捕对象,对2名外逃人员发出红色通缉令,追回外逃人员2名。

  张怀仁指出,甘肃紧盯“关键少数”开展的“三述”大会已形成制度,并向县区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省直各部门所属单位和内设机构拓展延伸。另外,甘肃针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出台了《甘肃省省管干部谈话办法》,省委主要领导谈话约谈干部153人次,省纪委主要领导谈话约谈干部172人次。

  张怀仁说,甘肃纠正“四风”,注重整治突出问题,即:从严查处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发放津补贴、借婚丧喜庆敛财等问题。对此,开展了“九个严禁、九个严查”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查纠节假日期间的“四风”问题。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对全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款消费发票进行“大起底”,通过大数据分析筛查发票记录近80万条,发现了一批问题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反腐败还聚焦“精准扶贫”、“土地征收流转”、“三资”管理、“惠农补贴”、“低保救济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问题,严肃查纠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甘肃省纪委对5120件反映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逐一甄别分析、评估筛选,分两批对188件重点问题线索移交督办。全省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998件,党纪处分1361人,政纪处分230人,组织处理203人,移送司法机关170人。

  张怀仁强调,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双十条规定,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对此,张怀仁表示,甘肃将进一步巩固市、县和部门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成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延伸;坚持“一案双查”,加大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力度;推进省市派驻监督全覆盖,切实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

  甘肃省纪委在此间还披露,将突出惩治重点,防止带病提拔,把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这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作为重中之重,形成持续威慑。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坚决遏制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张怀仁最后表示,甘肃还将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做好纪委换届,加强纪委领导班子建设,严肃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规问题,以铁的纪律打造忠诚于党、让人民放心的纪检监察队伍。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