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泸州医学院改名再陷重名危机 被质疑“拉大旗作虎皮”

2016年01月27日 13:24   来源:央广网   陈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4月,当时泸州医学院改名叫“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结果从1953年起就叫“川医”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提出异议,900多名老“川医”校友公开抵制,最终泸州医学院没叫成“四川医科大学”。

  然而,学校也没改回原来的名字,而是又改叫了“西南医科大学”并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复。就在这几天,学校门口挂上了新校名,还用大理石砌好了新校名,就连门口的公交车站也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满心想着这回不跟别人重名了,没想到,又横生波澜。

  昨天,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泸州医学院改叫“西南医科大学”,已经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一个是西南医院,一个是西南医科大学,这会有什么影响呢?最关键的是,泸州医学院这名字改来改去,目的是什么呢?

  从“泸州”到“西南”,从“医学院”到“医科大学”,不论是地域跨度还是学校规格,新名字怎么听怎么顺耳,但改名字的同时,有人欢喜有人愁,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医学院改名“西南医科大学”,侵犯了自己的权利。

  该负责人表示,一个是西南医学院,一个是西南医科大学,英文名就是college和university的差别。然后,两个单位距离又很近。地域如此相近,名字如此相近,容易让公众产生混淆和误解。

  该负责人表示,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西南医院实力雄厚,医疗水平在重庆甚至西部地区也算领先,很多不法分子就曾经打着西南医院分院或者专科门诊的旗号坑蒙群众。

  该负责人介绍,每年门诊都会接到很多投诉。有的是冒充西南医院眼科,有的说西南又开了小分院,把患者带到别的地方去。而且,他们做过调研,患者明显感到这个很容易被误解,很多人认为西南医院是西南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其实早在官方声明发布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就曾经致信教育部长,坚决反对泸州医学院改名“西南医科大学”,信中这样写道:“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又名西南医院,始建于1929年,1950年更名为西南医院,一直沿用至今,在社会和学术界赢得了公认的美誉,由于我国医学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多有同名的传统,如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医院,如“西南医科大学”校名一旦出现,恐怕百姓都会把西南医院归为这所大学名下,不论是对普通公众就医,还是学子高考报名,都会带来诸多困扰。”

  是不是会出现困扰,新的“西南医科大学”校名究竟魅力如何,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并不知情的外地人,老高是山东人,今年儿子高三,转眼下半年就面临考大学,在这位父亲的眼里,泸州医学院的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我感觉,医科大学要比学院综合实力要强。”

  记者在西南医院宣传处还得到了一张调查问卷的统计表,上面列举出了一共7个问题,其中“改名后,如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出现医疗纠纷,造成社会影响,您是否会认为与西南医院存在间接联系”以及“改名后,两家医院的简称十分类似,是否会对您选择医院就诊产生误导”等话题中,在1500份随机的调查问卷中,有超过70%的受访者回答“有可能”。

  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反对,后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南医院的质疑,为什么泸州医学院那么执着的要改名呢,而且名头越改越大?

  西南医院宣传处负责人分析认为,背后是行政主管方面的潜规则,利益驱动、功利思想在里面。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源,获得更好的生源,甚至领导的行政级别都会获得提升。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6月,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黄彦蓉就曾召集泸州市和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研究泸州医学院更名的事宜。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对此事十分上心。2014年5月,市委还专门成立了“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蒋辅义亲任组长。《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表示,泸州医学院更名是促进川滇黔渝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在更高平台上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红利”伴随着“面子”滚滚而来。据一份资料显示,更名后,西南医科大学的院系设置,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它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82%。

  面子有了,那里子又怎么样呢?在泸州医学院去年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中国司法精神病学权威刘协和表示,作为一个大学,一个系底下至少要有3个专业,一个学院底下至少有3个系。更名后,虽然院系体量变大,但仍然没有达到一般普通大学的标准。

  一位群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拉大旗作虎皮”。没那个实力,非要叫那么大名。 (记者陈鹏)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