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厦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去年前三季度,在该市所有产业链中,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增长12.6%,增幅排名第一。成绩何来?
创新,产业升级的一味“好药”
(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林泽贵 通讯员 林晓蕾)
厦门造,亮点多多
一名慢性肝炎患者,标准治疗费用是多少?目前,国外品牌的重组人长效干扰素注射液在治疗丙肝中被广泛使用,按照一支1200元市场价,每周需注射一次算,一年治疗费用约5.8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成为很多患者“不能承受之重”。
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有望在近期得到改变。
日前,由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药物“派格宾”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这是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长效干扰素,适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方和介绍,“派格宾”正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申报生产批文,预计上市后将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为国内病毒性肝炎患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治疗产品。
事实上,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还有许多“首创”和“率先”。生物与新医药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而“厦门造”在这些领域拥有一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
以体外诊断试剂为例,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用于肿瘤精准医疗的高端基因检测产品,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2-3年,产品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销售。再如疫苗,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发了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产品已在国内上市并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戊肝高发国家和地区销售。而宫颈癌疫苗也有望于2018-2020年间上市,成为全球第三支、国内首支上市的宫颈癌疫苗,让患者告别“打飞的”去境外接种的尴尬。
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也因此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仅厦门生物医药港便聚集医药企业23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0.2亿元,同比增长30.7%。从产业链来看,2015年前三季度,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增长12.6%,增幅在该市所有产业链中排名第一。
靠创新,前景广阔
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凭借的是自主创新。
新药创制并不容易。业内人士介绍,一个新药的研发周期需10-15年,相当于20个电子产品的研发周期,研发周期长也决定了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以“派格宾”为例,陈方和透露,该项目2002年立项启动,研究前后耗时14年,研发费用高达数亿元。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但一旦创新项目成功上市,也具有高回报、高附加值等特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起步慢,但只要上了轨道,产值将连续翻番,成长速度惊人。”厦门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为此,厦门市大力支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帮助企业用活资源、用足政策,解决发展瓶颈。
创新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厦门已建、在建海峡两岸分子病理技术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基地等26个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
厦门还为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发展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支持该领域项目271项,资助金额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3.68亿元,为企业成长“输血供氧”。此外,组织实施“倍增计划”,遴选具有优势的潜力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支持,帮助企业经过2-3年努力,实现产值翻番。
得益于此,特宝生物创立了专业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机构——厦门伯赛基因转录技术有限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打造可持续创新能力,实现了从生物类似药到创新药的转变。如今,5项一类创新药分别处于一到三期临床研究阶段或申报生产。“十三五”期间,特宝生物有望发展成为销售额数十亿的中国基因工程制药领先企业之一。此外,大博颖精、北大之路、艾德生物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重点企业,亦通过持续研发,成功研制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这将带动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市又一千亿产业集群。”市科技局上述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