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出转型升级“倒逼拳”:天蓝地绿水净归来

2016年01月28日 1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婷婷 钟新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 李婷婷 钟新)寻一个美丽的村庄亦或一座秀美的城市,在如今的浙江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近年来,当浙江人重新审视身边的山山水水,会惊喜地发现重整山河后的江南诗画回归、乡愁重觅。而这则要归功于当地打出的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为了更高标准和更有竞争力的绿水青山,2013年以来,浙江打出转型升级“倒逼拳”,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并通过环境倒逼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希冀找到更可持续的未来。

  浙江两会正在此间召开,浙江省长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浙江要围绕8大绿色发展目标,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11项行动,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也为浙江今后发展再次定调——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当地要以翻篇归零的心态,继续着力打好转型升级“倒逼拳”,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组合拳”直击当下“痛点”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浙江自加压力,掷地有声的宣示背后,是倒逼转型升级的扎实行动。

  2013年以来,浙江配套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等倒逼推动“排毒健体”的组合拳。“五水共治”是转型升级组合拳中的核心招式。2013年夏,夏宝龙亲自督导浦阳江治理,拉开了这场战役的序幕。

  水晶曾是浦江工业的“五朵金花”之一,衍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门精致的玻璃艺术给浦江人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当璀璨的水晶美丽世界时,浦江当地环境却变得不堪入目,80%的河流受到污染。这折射出浙江八大水系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产业低小、无序。

  “以前人家提到浦江就是感觉有点脏,现在的浦江可以说是溪水清澈、青山环绕。”浙江省人大代表、浦江县人大主任黄林生告诉记者,浦江铁腕治水后,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该县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25条“黑臭河”已彻底消灭,浦阳江出境断面水质成功消除连续8年的劣Ⅴ类状况,基本达到Ⅲ类。

  洗去水晶的尘垢后的浦江,显得格外清新脱俗。在缙云笕川村,也有类似的故事。

  “今年5月,我们村将会成为一片花海!”今年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给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送上了一本村庄治理画册《醉美笕川》。

  时间倒退两年,在2014年浙江省两会上,夏宝龙在参加丽水代表团审议时,当场拍板给予笕川村100万元治水资金扶持。“两年过去,如今村里的污水治理好了,后期实现了‘三变’——村庄环境进一步变靓了、增收渠道进一步变宽了、精神风貌进一步变好了,让村民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上述两个地方的“颜值”提升只是浙江治水的一个缩影。去年,浙江共完成黑臭河整治446公里、建设城镇污水管网3406公里,完成1001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5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省控断面劣V类水比例从10.4%下降到6.8%。

  除了治水,“三改一拆”也是浙江这套组合拳的重头戏之一。去年,浙江大刀阔斧,共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2.16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58亿平方米;启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7.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3万亩;“四边三化”行动持续开展,推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实现环境综合治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倒逼传统渔业向生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转产渔民上岸,或养殖水产,或办起渔家乐,实现了转业更增收。

  一系列直击当下转型“痛点”的“组合拳”带来的良性循环逐渐显现。“十二五”期间立下的减排“军令状”,浙江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与此同时,浙江水清、岸绿、天蓝的地方越来越多,不少代表委员感慨,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重拳下产业转型曙光初现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以治水为突破口的环境整治,不仅是环保的事情,更成为倒逼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推手。在“牛奶河”、黑臭河逐渐减少的同时,当地的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浙江省人大代表、欣悦集团副总经理张军说,“十二五”期间,公司先后投入了将近1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特别是纺织印染业,对环保要求高,我们通过不断技改,开拓市场,近年来产值也在不断提升。”

  在张军看来,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和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是今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浙江省人大代表、中策橡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沈金荣同样认为:“企业发展与环境必须要和谐,无论如何不能走‘先污染后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环境的治理上不管投入多少都是值得的。”

  浙江省政协委员、湖州纳尼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顺华则对“淘汰落后产能为新的高水平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深有感触。他说:“我们按照去产能要求,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同时积极引进废气处理、污水处理、煤改气等环保项目,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环保倒逼机制的实施,推动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摒弃了原来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数据显示,去年浙江共淘汰2000多家企业落后产能、2.2万家小作坊。“大破”之间,浙江换来了转型升级的“大立”。

  黄林生感慨说,通过五水共治,浦江不仅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结构也朝着更绿色更轻盈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五水共治倒逼了水晶产业的转型升级。”黄林生说,近两年,浦江共关停了2万多家水晶加工户,淘汰落后设备9.5万台,对仅剩的1300多家水晶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治污、集聚发展,并引导他们向世界一流水晶品牌看齐,把水晶产业做精做强,努力将浦江打造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水晶产销中心。

  而在衢州江山的大陈乡大陈村,为了更好地进行环境治理,当地拆了许多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养殖场。“这就断了很多农户的经济来源,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拆了以后怎么办,经济应如何转型。”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告诉记者,养殖场关了,环境好了,于是当地决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近期还将与上海一家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亲子游基地。

  汪衍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当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的经济蛋糕将继续做大,百姓的收入也会更高,农户勤劳产出的农副产品,也将变为优质的旅游商品,到时生态环境、清新空气、绿色果蔬将会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分享。

  水清了,山绿了,往日的污染地一下子变成适合休闲娱乐的旅游地。与此同时,地处浙西山区的丽水、衢州,养山护水的生态红利也引得企业相继慕名而来……重拳下的产业转型,曙光初现。

  代表委员聚焦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如今打出的是“组合拳”。倒逼转型机制,也让浙江经济中庞大的存量悄然快速不断优化升级。正在此间举行的浙江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言,这几招拳法,不该只是治好了、拆完了这么简单,应该更多地聚焦在用整治倒逼的长效机制建立上。

  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市安吉县章村镇郎村村妇代会主任雷红琴说,组合拳做好的关键是持之以恒,要加强后续的管理,这需要确保资金的保障,包括要出台一些奖励的办法。

  浙江省人大代表熊建平说,“五水共治”,要在深处发力、持续用力上下工夫,抓好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等重点,健全河长制等长效管理机制;“三改一拆”,要全面清理违拆,加强拆改利用,完善长效机制。

  而在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看来,应把组合拳的成效列入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与他们的政绩挂钩,并且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

  转型征程上的浙江,“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组合拳次第打出,拳拳生风,张弛有度。李强指出,2016年,浙江要加大“五水共治”力度,确保省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至5.5%。

  在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大气环境上,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废气排放地方标准,力争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

  同时,加大“三改一拆”、无违建县创建、“四边三化”等工作推进力度,完善拆改结合、依法治违、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启动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实现环境整治从重点突破向综合治理的根本转变。”李强表示,到2010年,当地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