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努力实现“十三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和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约束性指标:包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主要污染物减排,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新增建设用地降幅,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按照国家要求设置,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6%左右,主要考虑有,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尽管我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经济增长有一定基础;这样安排,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我们“跳起来摘桃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主要考虑有,既要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又要为改善投资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留下空间,投资增量应当保持在“十二五”平均水平,按此测算增速为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体现人民群众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7%,充分考虑了工业产品降价、为企业减负、结构性减税、非税收入减少等因素。这些主要指标,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实现这些目标,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2016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煤炭行业脱困转型。多措并举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按照国家政策依法淘汰关闭一批,推动行业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置延缓一批,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精心组织煤炭企业合理生产,严格治理和打击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组织,搭建平台,推动产运销用各方面密切协同,促进煤炭销售。帮助困难企业妥善解决职工就业、工资、社保等问题。推动煤电联营、煤电铝联营、煤化联营、煤焦钢联营,构建煤电用产业链条,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煤炭行业脱困转型步伐。
促进能源产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在抓好煤炭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大容量、高参数、节能环保型发电机组及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智能化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加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大容量联合循环瓦斯发电;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煤基清洁能源。
推动现代载能产业绿色发展。坚持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用电成本,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级铝循环基地建设,构建南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铝工业产业集群。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开发优质不锈钢、铝镁合金等新产品。发展煤基新材料和其他新型材料,促进材料工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和我省新兴制造业三年推进计划,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煤机、煤层气、电力、煤化工等装备制造产业。以技术、产品、装备、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技术研发,创新融资机制,完善用电政策,加快建设充换电等配套设施;年内实现太原、晋中、晋城三个试点市公共服务领域和重点区域充换电设施全覆盖;在我省销售和生产的电动汽车都可享受国家和省级财政补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办好旅游发展大会,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实施物流建设重大工程,推进物流载体和通道建设,打造物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建设服务设施,推广医养结合等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积极发展新兴业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发展分享经济。
精准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
(二)充分发挥“三驾马车”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投资和项目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推进四个方面、十大领域投资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大张客专、太原地铁2号线、长临高速、低热值煤发电、电力外送通道、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太焦客专、大西客专原平至大同段、忻州—五台山—保定客运专线、古贤水利枢纽、太原电动汽车、晋中太阳能光伏组件、大同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进一步扩大消费。加强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配送,推进连锁经营。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继续开展“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网上行”活动。扩大住房、信息消费,发展教育培训消费,培育健康养老消费,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推动旅游消费升级。
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不锈钢、机械制造、通信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出口主导产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扩大服务贸易。加快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三)切实做好“三农”和脱贫工作。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再出台10项新政策,新增补贴资金63.9亿元。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实灌面积5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全面完成大水网工程输水隧洞建设,同步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实现东山供水工程年内通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杂粮、干鲜果、设施蔬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财政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工程。抓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展现代种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启动精准培育试点。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大电动农机具研发使用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国有林场、水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价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抓紧出台我省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全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按照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创新脱贫攻坚机制,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工程,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级党委、政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落实行业部门扶贫责任,扎实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摘帽不摘政策”。今年确保完成50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各位代表,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党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立下军令状、打赢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村、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