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设立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0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7.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件,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做强园区创新平台,推动淮安高新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盐化新区申创省级高新区。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新开工投资超亿元项目150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00个,培育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60户。重点推动“4+2”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力争全年产值突破4000亿元。加快建设富强新材料、华昌新材料、澳洋顺昌集成电路和清浦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竣工实联化工医药用盐、臻鼎科技等项目,加速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升今世缘酒业、旺旺食品、双汇食品等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食品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全力扶持敏安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实施,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培育壮大特色服务业。围绕打造“六在淮安”品牌,完善“4+3”特色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意见,进一步整合优化全产业链,加快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依托综合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传化物流港等项目,大力发展商贸、快递、港口、保税和仓储等物流业态。放大生态文化优势和淮扬美食特色,统筹推进里运河、古淮河和白马湖、洪泽湖“两河两湖”板块建设,加快发展旅游、健康养生和文化创意产业,打响淮安文旅品牌。加快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等平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做优做特现代农业。聚焦“4+1”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接二连三”发展。提升项目带动力,引进实施投资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0个、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35个,新增家庭农场400个,每个县区建设2-3个升级版乡村旅游点和农产品电商示范点。提升园区承载力,重点加快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淮金路、黄河故道沿线、环白马湖等重点区域串点成线和扩面成带。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力,完成分淮入沂整治、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工程,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支撑力,建成高分子水稻选育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淮安大米”产业发展,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就近就地粮食烘干中心,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三)深化改革促开放,增强发展内在活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地生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领域,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增创开放新优势。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探索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路径,突出试点重点,努力打造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加快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洪泽撤县设区、清河和清浦合并设立清江浦区,稳妥开展乡镇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形态。扎实开展涟水、洪泽、金湖、盱眙马坝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将进城落户务工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和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切实让他们能够落下户、生活好。
放大特色改革试点效应。按照总结经验、扩大试点、健全机制的总体要求,推动改革全面开花结果。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推广盱眙经验,组建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优化再造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探索试点“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力度,完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扩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扎实推进五个功能片区试点,有序开展其他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确权发证,基本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00个以上。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力争8户企业挂牌上市;推动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力争融资100亿元以上,有针对性地发展融资担保业,完成金融控股集团组建工作;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推动南京银行淮安分行尽快开业,有序发展小贷公司。协调推进城市公立医院、供销社、国有粮食企业、物价体制等改革,完成公共交通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继续实施台资项目倍增等“三大计划”,编制实施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积极争取省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用好用足中韩、中澳等自贸区政策,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主攻产业链项目招引,强化外资招商组织和考核,各县区分别引进欧美日韩项目3个、新批1个以上超亿美元外资项目,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引进5个以上,力争在10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新引进投资超亿元内资项目180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重大项目10个。完善开发园区产业配套功能,引进和打造一批设计、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涟水、盱眙和淮安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清河新区、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等申创省级开发区,重点打造1-2个中外合作园区。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快淮安企业国际化步伐。推进国际友城拓展工程,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充分利用逐步凸显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各类要素资本集聚。启动建设高铁新区,统筹推进站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招引,加快打造高铁商务商业圈。依托空港产业园建设,发展航空航运枢纽经济,推动航空运输、航空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加快淮安电子口岸建设,开通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围绕内河航运和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推进沿河港口产业园和沿路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集散分拨、仓储配送等高附加值产业。
(四)一着不让抓统筹,促进城乡共建共享。强化规划引领,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强功能、县域发展上水平、重点城镇见形象。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围绕提升“四个力”,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投资660亿元,实施780个城建重点项目。重抓“十项重点工程”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开工建设中国漕运城、老坝口历史风貌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成龙宫大白鲸嬉水世界主体工程,淮安综合大市场开工建设现代物流园项目,白马湖森林公园基本建成菊花园、红叶谷等核心区工程,金融中心一期工程部分主体竣工,完善智慧谷一期功能配套,推动已入驻机构发挥功效。继续推进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提升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整体影响力,提高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河下文旅开发区、生态新城绿色低碳示范区的容纳能力,加快“纳湖入城”步伐。更加注重城市形象打造,推进精细化管理,启动省级人居环境奖创建,加强控源截污、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继续开展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后街背巷整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建设,启动建设高铁客运枢纽;推进淮安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加快348省道等工程建设,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实施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新港二期等项目,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的互联互动,提升二类水路口岸的辐射力。实施城市道路通达工程,渠化改造韩侯大道、黄河东西路;规划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努力打造一刻钟城市通勤圈。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健全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强化水利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抓好片区规划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重抓1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基本建成“十个一”工程项目,按照“一镇一品”要求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名镇,加强连接县域重要经济节点、港口、旅游景区道路建设。突出产业支撑,坚持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充分挖掘淮安区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发展物流、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业态,促进淮阴区“一区五园”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积极支持涟水融“市”入“海”、盱眙撤县建市,进一步彰显洪泽魅力湖滨新城、金湖水乡园林城市韵味,加快发展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深化“一县一策、一县一题”专项扶持,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加速突破。发挥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力争首批10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开票销售总额超150亿元。
(五)持之以恒重生态,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坚决呵护好淮安人民的美好生活家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主线,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推进生态约束与多规融合相衔接,严格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大重点领域环保力度,加强城乡治污设施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规范农贸市场管理,严格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加快建设低碳交通、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提升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效。
重抓水气污染防治。贯彻落实国家“水十条”,合理划分地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重点推进洪泽湖、白马湖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确保白马湖保护项目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火电行业超低排放、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工程,综合治理燃煤小锅炉、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污染和机动车船尾气,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确保PM2.5浓度下降、良好天气增加。
着力打造宜居家园。完成全市镇村布局规划,实施重点村和特色村建设示范工程,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标升级,打造市级康居乡村30个。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新改建道路300公里、桥梁45座。按照新型社区标准,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让群众享有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自然环境。
(六)加大投入惠民生,不断增进群众福祉。突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完成投资55.6亿元,兴办民生十件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扩建一批省优质幼儿园,推动淮阴商校等中职校升格,加快建设恩来干部学院核心区,完成淮安开放大学主体工程。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实施5000名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扩展妇产儿童医疗资源,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县区文化“三馆”,举办第二届百姓文化艺术节,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名家名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教体融合,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做好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加强基层人防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坚持兜底保障就业,实现新增就业6万人。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刚性进入社会保险机制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机制。健全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持续实施精准扶贫,统筹安排帮扶项目和资金,促进帮扶对象形成可持续脱贫能力。建立“救急难”预警机制,建成“大救助平台”,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普及推广农村“关爱驿站”,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透明放心菜市场、透明安全餐饮,创建食品安全城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强新一轮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推动“六大中心”规范化运行,拓展“阳光警务”内涵,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完善三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城乡社会治理“两网融合”,促进稳评工作向基层延伸,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工作,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启动实施“七五”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律意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成第六届社区委员会、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建立公共安全源头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活动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升防范管控各类风险能力。
各位代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开启“十三五”新征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提高新常态下的履职能力为着力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政府。坚持科学施政,营造求新、求快、求优的工作导向。围绕既定目标,突出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破解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和瓶颈制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作风,做到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在紧张快干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永不满足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快中求好、好中求优,确保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进位争先。坚持务实理政,健全会办、帮办、督办的推进机制。强化实干为先理念,进一步健全定期会办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大重点工作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挂钩帮扶、责任包干制度,形成以上率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营造争先恐后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依法行政,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正义的温暖。落实各类权责清单,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保证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坚持从严治政,树立清正、清廉、清明的政府形象。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秉持勤勉奉献、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守住廉洁底线,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态度严惩腐败,切实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宏伟的目标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同心绘就。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埋头苦干走实每一步,开拓创新干好每一年,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