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十三五”是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决战阶段,必将是令人期待、催人奋进、大有可为的又一发展黄金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适应新常态中把握大趋势,在应对新挑战中争取主动权,在发挥新优势中谋求新跨越,不断拓展新空间、开创新局面。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市政府将作为施政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以“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为统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强市、开放引领、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向着更高层次科学跨越发展奋力迈进,谱写好“中国梦”的淮安篇章。
“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打造江苏发展新兴增长极。经济实力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人均达到9万元,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调整为9:43: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百姓生活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8.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生态环境美,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单位GDP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指标,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为100%,城乡形态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90%,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实现“十三五”的发展蓝图,将在八个方面求突破:建设淮安都市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纳湖入城”;坚持片区联动、组团相间、产城融合,推进“一核五区”建设,不断增强集聚功能;加快东融西拓、南联北接步伐,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突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4+2”先进制造业升级版,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过千亿,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翻番,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4+3”特色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长三角北部滨湖休闲养生基地,构筑苏北现代服务业高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能;推进“4+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以两条高速铁路和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建设为契机,构建以高速铁路为骨干、国际空港为优势、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空港产业园、高铁新区、港口物流园,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推进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建设,积极拓展欧美日韩等外资招商领域,深化宁淮、淮河沿线等区域合作,优化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环境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成为重点领域改革示范区。以列入国家和省试点的重点领域改革为引领,勇于先行先试,营造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推动更多的改革开花结果,创造出更多的淮安特色经验,释放出更大的改革红利。打造“双创”高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品牌建设,加速淮商崛起,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使淮安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做优生态文化品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和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努力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挥文化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加强文化遗存保护,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让良好生态和特色文化成为淮安最响亮的品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紧紧围绕“七个更”目标,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