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 惠建林)

2016年02月05日 09:55   来源:淮安市日报   

  ——2016年1月18日在淮安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惠建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态等各项工作,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标准,实现了三次产业比重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人均GDP、城镇化率超全国的重大跨越,胜利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经济新常态,主攻快上重大项目,加速集聚高端要素,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趋好的强劲势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预计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0亿元,是2010年的1.95倍,人均近9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亿元,是2010年的2.5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03亿元、工业投资129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1亿元,是2010年的2倍。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4+2”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实现产值3500亿元,占比达58%,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率先超千亿元。“4+3”特色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73.5%。“4+1”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培育,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获批6个国家级农业载体,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国第一,农业综合机械化和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跃居苏北首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246家,是2010年的5.8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五年来,坚持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了新型城镇化步伐。积极构建“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并进、产业与人口同步集聚。中心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突出规划引领,滚动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一廊四区多片”建设,累计投入3891亿元、实施了4150个城建重点项目,中心城市框架业已形成,“六大功能”全面提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40万人。开工建设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铁路,奠定了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成万达广场、体育中心、“四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地标性建筑,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盐河航道“五改三”、入江水道整治和淮金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实施道路通达、绿色小客厅、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等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四座县城功能不断增强,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取得突破,一批特色镇加快培育,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五年提高7.4个百分点,实现了常住人口止跌回升的重大转折。优化乡村布局规划,加快重点村和特色村建设,在苏北率先以市为单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新一轮区域供水工程,解决了119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客运班车、乡镇垃圾转运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态文明特色彰显。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创成苏北首个省级生态市、即将迎来国家技术评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下降23%,市区PM2.5浓度均值与2013年相比下降26.6%,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淮安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五年来,坚持以台资高地为特色,拓展了开放合作空间。不断扩大视野、拓宽领域、提升层次,开放工作实现了逆势攀升、跨越突破。台资高地加速崛起。创新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扩展、101%服务升级”三大计划,获批全国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落户大陆首个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连续四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新批台资项目428个,台企总数近1200户,实际利用台资33.2亿美元,一批台资龙头项目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内对外开放质态不断提升。淮安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保区,淮安机场一类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增创了开放合作新优势。强化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驻点招商,累计引进投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41个,其中投资超1亿美元项目36个,实际利用外资57.5亿美元,总量居苏北第二,创成省级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内资项目1050个,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142个。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10.5个百分点。新缔结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25对,对外合作交流遍及五大洲。区域合作全面深化,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南北共建园区全覆盖,实施了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科技产业园等合作项目。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20强,建成1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了8个台资产业园和7个重点国别园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0多户,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五年来,坚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先导,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共有10项改革列入国家试点,14项改革列入省级试点,形成了富有淮安特色的改革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首家公布政府部门权责等5张清单,建立“1+7”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盱眙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为全国样本,政务服务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改革有效激发了“全民创业、淮商崛起”的活力,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6.4万户和22万户,是2010年的2倍和1.4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改革方案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编制实施了首批5个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洪泽成为全省首家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县。去年用地指标比上年增加了12.5%,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0个和9个百分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今世缘酒业、井神盐化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累计有32户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引进金融机构39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329亿元和1865亿元,是2010年末的2倍和2.2倍。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实施金湖全域城镇化、淮阴区产镇融合和马坝镇强镇扩权改革,出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积极稳妥推进洪泽等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了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开分级诊疗试点。统筹推进教育、文化、科技、国企、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

  五年来,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新增财力的四分之三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持续实施“十件实事”等民生幸福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8120元和13210元,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8.8%,在苏北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连续六年保持苏北第一,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1个,三甲医院达到5所,人均期望寿命由76.75岁增长到78.16岁,成为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戏剧梅花奖等多项大奖,实现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成功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建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均达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300元、160元提高到490元、370元,城镇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调整到25万元。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列入全国试点,新建保障性住房803万平方米,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89.6亿元。在全国首创建设“关爱驿站”,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创建“阳光慈善”品牌,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统筹,新增就业33.9万人,扶持创业7.9万人,成为省级创业型城市。全面完成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人口脱贫任务。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县乡村联通共享的综治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发展指数全省第一。全面启动“六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行城区“网格化”、农村“一公里警务圈”社区警务模式,“阳光警务”在全省首家推出网上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监控模式、透明食药监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其他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圆满完成征兵任务,有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援疆工作走在全疆、全省前列,累计投入5.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50个。统计、物价、供销、质监、海关、检验检疫、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广播电视、民防、气象、地震、邮政、仲裁、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红十字等事业实现了新发展。

  五年来,坚持以人民满意为追求,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与时俱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担当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务实的作风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发展。注重统筹谋划。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谋划,努力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先后编制了主体功能区、盐化新材料产业园、里运河文化长廊等44项综合性和专项规划,切实以科学规划提升决策水平、增强投资信心、引领跨越发展。突出创新作为。在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建立了新体系,在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出台了新政策,在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崛起、提高招商效率、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园区提档升级等方面推出了新举措,增创了优势、破解了难题、激发了活力。坚持依法行政。构建了法治政府建设制度体系,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顺利通过“六五”普法考核验收。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开通“代表委员直通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满意率均达99%以上。持续改进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完善公开承诺、首问负责和挂钩帮扶等机制,扎实推进“两为”专项整治,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惩治腐败问题,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政风新常态。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牢牢把握“上水平”工作主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克服了超出预期的挑战,全面完成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收官“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经济发展稳中趋好。预计GDP、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22.7%、13.5%、9%和10%,投资、消费、收入等支撑性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快于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呈现了数量多于上年、体量大于上年、开工率高于上年、进度好于预期的特点,淮安工业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富强新材料以及中兴智慧产业园、臻鼎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纳沛斯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里运河文化长廊部分景区建成开放,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建设,基本完成西南化工区居民搬迁。重点工作亮点纷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同步实施二级航道工程获国家主管部门同意,淮台直航正式开通,二类水路口岸通过省验收,立体式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正在加快形成。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创成苏北首批国家5A级景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平台的集聚力不断增强。着眼“十三五”规划发展,精心编排了60多个重大事项,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其中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建设宁淮铁路等重大事项,得到了上级支持、列入了相关规划,将极大拓展淮安未来的发展空间。

  回顾“十二五”的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科学跨越发展实践中,我们始终保持定力勇担当。面对淮安发展不足的问题,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咬定各项目标不放松,坚持谋在高处、干在实处、抓在关键处,保持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增优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奏响改革最强音,一系列改革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创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淮安经验,拓展了后发地区跨越赶超的新空间。我们突出主攻项目强支撑。面对产业层次不高、制约瓶颈较多的实际,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锲而不舍的盯劲向上争取项目,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对外招引项目,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让梦想变成现实,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落地由不可能变成可能,增强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动能。我们牢记发展为民增福祉。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新期盼、新诉求,倾尽全力做好富民、惠民、安民、乐民之事,努力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各位代表,“十二五”淮安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辉煌成就,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来淮投资创业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快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在加强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运行困难增多,有效投入还不足,稳增长、保前列的任务十分艰巨;制约发展瓶颈还比较多,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促改革、调结构仍需大力攻坚;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仍然较多,惠民生、促和谐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创新作为,不断加以克服。引领新常态的能力还不强,不敢为、不善为甚至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服务发展的效能还不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 惠建林)

2016-02-05 09:55 来源:淮安市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