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力以赴,锐意进取开好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蚌埠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10.7%和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领先皖北。
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业突破,铸造升级主引擎
做大产业。全面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省级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推进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加快实施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台玻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项目,开工建设8.5代液晶玻璃基板、豪威科技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项目,竣工投产玻璃设计院触摸屏用高强保护玻璃、兴科LOW-E镀膜玻璃等项目,延伸薄膜太阳能电池、OLED等硅基产业链。统筹推进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市级智能装备、生物制造、特色电子元器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开工建设中粮生化燃料乙醇搬迁升级等项目,加快推进中科电力装备工业园、大富机电高端装备产业园、丰原发酵3万吨L-苹果酸等项目,竣工投产凯盛工程建材行业机器人、雪郎生物年产1万吨PBSA等项目。加快实施蚌埠卷烟厂异地技改、国电蚌埠电厂二期扩建等项目,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强力推进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等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实现技改升级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做强企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收费,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集中资源支持优质企业滚动发展、做大做强。高新区、淮上区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各3户,三县各2户,龙子湖区、禹会区各1户。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突破工程,健全企业入规目标管理和服务机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30户。实施中小企业雏鹰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5户。实施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资产证券化,鼓励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争创省著名商标15件、名牌产品5个。
做优园区。推动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和工业走廊集中布局,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比提升到60%以上。坚持错位发展,推行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省级以上开发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支持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加快发展,合作共建蚌埠铜陵五河(头铺)产业园。全面启动怀远龙亢经济开发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壮大服务业,激发转型新活力
推动电商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要素统筹整合,深入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提升经开区、蚌山区电商产业园运营水平,新建高新区电商产业园,加快县域电商产业园建设,入园企业超过100家。推进怀远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企业自建平台和利用第三方平台拓展市场,新增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家。调整优化物流业布局,加快推进皖北徽商物流港、新港物流园、皖北杂粮交易中心、普洛斯仓储等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工业物流、北部商贸和保税仓储物流、南部电商物流等物流产业集聚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快递服务领域,吸引大型快递企业在蚌设立皖北总部或转运中心。快递业务量达3900万件、增长50%。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城工业加工区、中华玉博园、海吉星二期,持续增强市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推进金大地银泰城、喜来登酒店、南翔广场一期等项目,初步形成东海大道高端商贸集聚带。加快建设天洋国际大厦、二马路市场及周边区域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汇金商业广场二期,持续完善淮河路商圈。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户。继续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新增社区便利示范店10个、放心粮油直营店(经销点)25个、主食厨房直营店15个。
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推进蚌埠旅游集散中心、白乳泉综合提升等项目建设,部分开放淮河蚌埠闸湿地公园,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发挥安徽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园建设。深入实施全国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加快4G网络在城区深度覆盖和农村广度覆盖。支持鼓励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消费新热点。
(三)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质量效益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分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总产达288万吨。新增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15个、大水面健康生态养殖面积4万亩,建立循环农业生态示范区1个,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推进农产品生产全绿色。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加快怀远美味猪、固镇肉羊等项目建设,每个县新增1个种养加、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农产品生产全链条。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新增农产品“三品”认证20个,推动农产品生产全品牌。
培育2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上龙头企业“甲级队”。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扶持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化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增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7%。创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淮干蚌浮段行洪区改造、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农村河沟塘综合整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10万亩。加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3万亩。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市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县乡级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发挥怀远作为全国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的示范作用,让资源变资本、效益增收益。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基金,在三县开展农民进城入镇改革试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把公租房范围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四)强化全域统筹,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做优做大中心城区。持续推动征迁拆违和城市大建设,实施大建设项目180个、完成投资240亿元。完成征迁30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1.5万亩。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4377套,基本建成12506套。提高国开行贷款使用率,棚改货币化、商品房安置比例达50%以上,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率先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加速推进长淮卫淮河公路桥、中环线特步园区段建设,全面贯通城市中环线。完成国道104、206和省道306、307境内提升改造工程。加快天河科技园、长淮卫临港产业园、马城新区建设,启动实施延安路跨河通道、4C级民航新机场项目,积极开展怀远至淮南黄疃窑大桥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110千伏光彩变、220千伏东海变等输变电工程。加快高铁站东公交停保场、马城公交首末站建设,新增、优化公交线路5条,消除通达盲区。
加快县域城镇建设。继续推进“三线三边”整治和城镇“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加快实施规划提升、整治、畅通、拆违、绿化提升、出口整治六项行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重点镇建设,打造龙亢、马城、新马桥、沫河口、沱湖等一批特色工业强镇、农业大镇、休闲旅游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开展为期两年的乡镇政府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同步在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开展以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主的“两治理一加强”工作。新建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777公里。
精心精细管理城市。坚持把“一尊重五统筹”要求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规划和管控。加快推进政府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公共事业、公共应急五大云数据方向的数据交换以及各类信息化应用项目,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健全联防共治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着力铸造安全城市。加快推进市区道路环卫保洁全机械化、标准化作业。强力推进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持续强化“三车”治理, 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营运,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体系建设,规范城区交通秩序。提升流动摊点饮食群、农贸市场管理水平,开展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创建。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推进老旧小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
(五)扩大有效投入,持续增添发展后劲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项目工作责任制,落实“四督四保”调度机制,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建成投产LOW-E节能玻璃、德豪光电LED等项目,加速实施蚌五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粮粮食产业园一期、水蚌线外迁等项目,完成“3461”重点项目投资950亿元。精心筹备承办省十四届运动会,加快体育中心、体育场升级改造等场馆建设。细化、实化项目前期工作,加速实施棚户区改造、化工企业搬迁、市民政园等国家资本金项目建设。新增储备项目规模3000亿元。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扎实开展“产业招商深化年”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产业布局集中度。每个县区至少引进2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2个。紧盯“一线四点”(京沪高铁沿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台湾)重点区域,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群引链、招才引智,引进新知科技产业园、芯华微波集成电路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实际利用市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800亿元。积极参加省民企外企对接等活动,逐一推动与央企合作和资本要素对接项目的落地开工。创新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产业基金、风险基金的引导促进作用,更多依靠市场的手段和优质的环境配置资源、引进企业。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以扶持实体经济效益、效果为核心的财政资金以存促贷机制,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新增贷款200亿元,增量存贷比力争达到100%以上。推动双环电子、佳先股份在创业板上市,新增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积极争取省政府债券支持,发行蚌投公司债券和城投三期企业债券。整合资源,建立西部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旧址综合开发统一融资平台。筹集并运行首期规模30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引进金融机构1家以上。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释放发展新动力
着力攻坚重点领域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关键任务,夯实经济稳定增长根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创新政府“三资”管理,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探索实行国资分类管理、分类定则、分类考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推进三年滚动预算管理。健全权责利相结合、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实行总量控制、限额管理。做好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领域营改增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强化“三医联动”推进公立医院建立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础、环境建设和服务承载水平,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实现保障共享、服务均等,以群众获得感填写改革成绩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培育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支持平板显示、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石墨烯电池产业化及其应用、第5代移动通信测试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高新区创客空间、经开区大学科技园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市在孵企业达30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730件。全面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力争引进高层次科技团队5个。
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加强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运营管理,推进与南京港合作建设公路无水港,申建进口农产品、水果和加工食品指定口岸。积极申报二类水运口岸,开展国际集装箱业务。依托铁路无水港申建一类铁路口岸,谋划开行中欧班列。继续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完成丰原集团巴西大豆和玉米深加工、匈牙利柠檬酸项目主体工程,加快实施玻璃设计院安哥拉浮法玻璃等项目。实现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七)推进文化立市,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持续弘扬"创新进取、责任担当、务实诚信、合作共赢"的先进思想文化。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广泛凝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大力开展“书香满珠城”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活动,支持“职工书屋”等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园。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633”工程,提标市级“三馆一院”、县级“两馆一场”,强化“工青妇科教”系统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各类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认真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推进双墩遗址申报国家考古公园和花鼓灯艺术申报世界非遗项目。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工程和文艺精品、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深度发掘蚌埠文化丰厚底蕴。办好“温馨蚌埠欢乐珠城”、“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持续活跃百姓大舞台、群众竞技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健全落实督查、考核、奖惩等机制,全面提升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龙子湖环境综合治理核心区域、大明文化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互联网信息及广电影视服务等重点产业门类,打造印刷印务、专业化设计、玉器工艺品、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