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突出提品质、守底线,抓牢抓实生态保障
全面推进 “ 新三创 ” ,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继续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大力实施 “ 绿城攻坚 ” 活动(六期)、城市绿荫行动(二期)和 “ 市城区立体绿化三年行动计划 ” 。全面推进以交通干线、西河沿线和市城区周边可视山头为重点的生态景观提质。切实抓好植树造林、矿山复绿和石漠化、 “ 天坑 ” 、裸露山地治理,持之以恒抓好 “ 五禁 ” 措施的落实。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湘江污染防治第二个 “ 三年行动计划 ” ,加强三十六湾、玛瑙山、柿竹园及周边等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快东江湖保护和翠江、舂陵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切实抓好节能减排降耗。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加强污染物排放精细化减排管理,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支持资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永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桂阳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发展。大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国家级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试点、东江湖流域生态 红线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加快构建 “ 一湖两山三水 ” 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通过推进绿色发展,使郴州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六)突出见实效、可巩固,全力开展脱贫攻坚
用好片区扶贫和革命老区建设政策,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 “ 五个一批 ” 工程和 “ 十大帮扶 ” 措施,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确保 10 万人口脱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抓好产业园、念好 “ 山 ” 字经、唱好旅游戏、用好互联网、打好生态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抓好茶叶、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流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争创全国乡村旅游脱贫示范区。切实抓好以小额信贷扶贫为重点的金融扶贫,确保全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5 亿元以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力争取 6 月底前厦蓉高速赤石特大桥通车。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易地搬迁,制定并落实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 “ 农村危房改造精准扶贫四年行动计划 ” 。继续做好永兴县、汝城县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全国试点工作。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财政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全面实施 “ 一户一产业工人 ” 培养计划,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保障兜底,统筹农村扶贫和低保标准,加大其它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只要我们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市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