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 骆蔚峰)

2016年02月05日 14:19   来源:韶关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在韶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骆蔚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和 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绿色转型振兴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一)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00亿元大关, 2015 年预计达 1163亿元,年均增长 10% 。人均生产总值 4万元,年均增长 9.5%, 居全省山区市首位。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突破 200亿元、 2015年达 220亿元,是 2010年的 1.5倍; 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5.2亿元,比 2010年增长 78.3%。产业结构由 2010年的 13.7∶ 42.6∶ 43.7调整为 12.9∶ 37.5∶ 49.6,农业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工业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1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236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 51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 1.57倍、 1.95倍和 1.88倍。 201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533亿元和 732亿元,是 2010年的 1.69倍和 1.95倍。 市场主体突破 13万户,比 2010年增长 34.7%。民营经济稳占半壁江山,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环境得到新优化。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完成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乳源完成大部制改革试点。 2012年以来累计取消调整审批事项 552项。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务互动平台和 12345投诉举报平台。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商事登记、财政、金融、价格、国企、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创新驱动更加有力,我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产学研结合示范市”称号,专利申请授权量连续十年居全省山区市首位。莞韶对口帮扶成效明显,累计引进落地项目 194个,总投资额达 422亿元。广韶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构建,区域合作深化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引进资金 580亿元、年均增长 23%。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以“三大抓手”为重点,全面加快城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投入 318亿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比“十一五”增长 18.6%。新增铁路 117公里、高速公路 327公里,改造国省道 743公里、并 通过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国省道公路路况检测,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 2779公里。韶关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成投产,开展大规模电网建设和改造,新增电力装机容量 120 万千瓦。 产业园区逐步成为重要增长极。 乳源 产业转移工业园 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仁化县、新丰县依托莞韶园被认定为省 产业集聚区,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 各获得 5000万元专项资金。 2015 年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8.6亿元,是 2010年的 4.8倍;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 32.1%,比 2010年提高 21.1个百分点。芙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老城区功能优化提升。五年完成市区市政重点项目投资 28亿元,建成第四污水处理厂、工业西片区内涝整治、百年东街、通天塔等一批项目,新铺设截污管网 14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 245公顷。市区建成区由 2010年的 78平方公里拓展到 9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 79.3万人增加到 102.6万人。各县(市)规划建设了新城区或连片改造了旧城,集聚要素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达 55%,比 2010年提高 6.4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 54.8%,比 2010年提高 2.3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 39平方米、拥有小汽车 16.9万辆、宽带用户 46万户,分别比 2010年增长 41%、 59%和 118%。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提升新水平。 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乐昌、南雄、始兴、仁化、乳源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市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跻身省林业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五年累计造林 204.5万亩,建成生态景观林带 473.5公里,“三边”造林 9.5万亩,有林地面积净增 82.7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 29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 3.5个百分点、达 74.95%。 利用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机遇,加强综合防治,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五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508万吨、钢铁 75万吨、蓄电池 17.5万千伏安时、造纸 4.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 1.9万吨。城镇生活污 水集中处理率达 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 2010年下降 44.3%、 22.8%。加强大气、水、噪音污染防治,开展对重点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和环境修复。推广新能源汽车 804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 1.94万辆。五年完成 1157项污染减排工程。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清洁美工程”成效明显 。 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4.2%。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旧”改造、严打违法非法行为 等综合措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持续加强民生事业,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2015 年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 80.6%,比 2010年提高 18.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5万元,分别比 2010年增长 68.3%和 8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37.7%。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 1.2%。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26.5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 11.2万人,转移就业 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任务。 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建成 95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免费向社会开放 55万平方米体育场馆,举办了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信访形势保持平稳,“平安韶关”创建成效明显。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有新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司法、史志、统计、审计、粮食、档案、供销、新闻出版、气象水文、防震减灾、人防应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全力办好一批大事,城市形象实现新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们着力办了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大事。我们全力推进教育创强争先,率先在全省山区市普及 15年基础教育,实现省教育强县(市、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我们全力推进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山区中小河流治理 550公里,建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市区防洪标准大幅提高。我们全力打好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南韶、乐广、大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粤北首个、全省第四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我们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成为全省棚户区改造主战场,建成和基本建成 2.41万套,基本建成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这个全省最大的棚改项目,在主城区东部初步形成一个城市新组团。我们举全市之力建设芙蓉新区,起步区五年累计投资约 96亿元, 骨干道路联网成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初见成效,人气明显提升,城市总体框架基本成型。我们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五年累计落实帮扶资金 39.9亿元,改建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 2.53万户,搬迁“两不具备”贫困村庄 277个。我们成功承办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禅宗六祖文化节、 2015年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成功创建第九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成为全省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地级市。这些大事,提升了韶关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府建设开创新局面。 我市成为全省首批被授予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五年累计办理市人大议案 1件、代表建议 368件,市政协建议案 18件、提案 722件。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规范决策程序,政府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六五”普法全面完成。行政复议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建成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政务公开深化发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三公”经费大幅下降。机关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和纠风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沉着应对,迎难而上,扎实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全面冲刺“十二五”规划目标,努力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全力稳增长。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三大抓手”,大力促进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一季度的 3.8%回升到全年的 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8%。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 13%和 20%。二是大力促合作。莞韶对口帮扶深化发展,融入珠三角扎实有效。我市分别与广州市政府以及前海人寿、华侨城、中信正业、保利文化、广州港等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省政府批准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韶关配套区,支持打造“广佛肇 +清云韶”经济圈。全市新签内联项目 620个,投资总额 266亿元,实际到位 289亿元。三是强力优环境。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49条、招商引资 19条、发展大旅游 21条、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 36条和加强督查督办推进落实提高执行力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整治。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 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着力增活力。公布市直部门权责清单和职能调整目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增长 8.9%。稳步放开取消下放 62项政府定价项目。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组建市金财投资集团。设立熙正产业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众创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首次举办 PPP项目推介会。积极开展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试点,乳源经验在全省推广。五是努力惠民生。市政府公开承诺办好的九件实事基本完成。全市民生支出完成 226亿元,增长 5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 2.71万套,基本建成 1.58万套,超额完成任务。完成 576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完成市区 11万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韶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韶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韶关振兴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新常态下的发展,一是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聚精会神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二是必须扩大有效投资,创新理念抓项目,突出重点抓项目,注重实效抓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有效投入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三是必须扩量提质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优化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现产业兴韶;四是必须生态优先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巩固生态屏障功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五是必须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加强社会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六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七是必须发展惠民利民,坚守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关注热点民生,使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增强获得感,凝聚发展正能量,增强发展新动力 ;八是必须狠抓工作落实,紧盯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紧抓快办、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我市发展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乏力、内生动力不强、市场活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适应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时,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历史性困局仍没破解,发展方式粗放,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重点项目储备不足,投资拉动作用减弱,发展后劲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历史欠账多,公共服务任务艰巨。同时,改革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执行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韶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 骆蔚峰)

2016-02-05 14:19 来源:韶关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