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挖掘客家“和文化”功能,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总结推广蕉岭村民理事会的治理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径。加大预防和化解涉农社会矛盾工作力度,推进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培育一批骨干型社会组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继续实施“客都民意警务”,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力度抓好禁毒戒毒工作。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挂牌督办制度。加快推进基层食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争取大埔、丰顺调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持平远国家地质公园试点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管护,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森林防火的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南粤水更清行动,加强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开展重要水源保护、火源管控立法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进森林碳汇开发,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潜力的环保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动云山汽车加快发展,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材,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探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再生资源回收。
严格城乡环境质量管理。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扎实开展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重点整治。推进电机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完成黄标车、高污染燃料锅炉等淘汰任务,保持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完善市政府挂牌督办重点环境问题制度,推动环保地方立法。实施韩江上游跨省界流域污染治理等环保工程,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争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0%以上。
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新风尚。加强绿色理念宣传引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环保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关注、参与、支持环保。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扎实推进节能型机关建设,动员企业建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培养全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公交出行、绿色生活”等环保活动,建设低碳家园,让爱护环境、绿色生活、享受生态成为社会新风尚。
五、坚持开放发展,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和旅游推广中心的作用,密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大客家”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世界客都影响力。探索设立梅港青少年交流合作基金,建立梅港青少年交流基地。筹建蕉岭台商工业园,规划建设一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点。争取梅州列入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认真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完善口岸通关等平台,支持重点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扩大进出口份额。加强与珠三角、海西区、赣南和汕潮揭等区域的经济互动,推进产业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争取提前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4G网络建设,实现全市行政村、重点旅游景区、主干道路全覆盖。加快公共免费WIFI热点建设,扩大重点区域有效覆盖。抓好云呼叫中心建设,推动政府政务云发展。推进云计算IDC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广东省数据灾备重要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在梅州城乡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完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加强互联网安全治理,优化电子商务支撑环境。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加强与在外乡贤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动员、鼓励和吸引在外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坚持产业谋划和产业招商并举,结合“一区两带”产业规划,制定重点产业发展指引和重大招商产业目录,采取有利于产业在梅州拓展的有效措施,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借力广州对口帮扶,加强与省属、广州市属企业对接,力促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的项目引进有重大突破。强化市县两级的招商责任,集中力量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产业加快发展。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和企业家培养等重点人才项目,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创新科研团队到梅州落户和施展才华。
六、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强化社会保障。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完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异地就医结算医院扩大到40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用好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重点扶持优秀创业项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第三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重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金融等方面进行帮扶,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点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全面完成年度帮扶任务。
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残疾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艾滋病人等群体的帮扶。建立健全困难弱势群体生活补贴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动城乡残疾学生全程享有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实施镇村动态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推动创建“志愿者之城”。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保障底线民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10元;城镇、农村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375元、173元提高到419元、191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水平从每月1240元提高到1340元、分散供养水平从每月760元提高到820元;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从每年1556元提高到2178元,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二是帮扶困难弱势群体。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为重度残疾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新开工建设9024套(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含货币补偿)和985套(户)公共租赁住房(含租赁补贴),完成7767套(户)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和518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400公里。完成34宗64项660.4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30宗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将行政村全部纳入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补助范围,提高村办公经费补助和村干部补贴。完成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农村光缆建设。四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80元提高到410元。市内二级医院住院支付比例从70%提高到80%,市内三级医院住院支付比例从55%提高到65%,市外医院支付比例从50%提高到60%;基金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从20万元提高到45万元(不含大病保险);将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从1.5万元降为1.2万元,年度累计6万元以下部分、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年度累计超过6万元(含)以上部分、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70%,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从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提高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分娩补助标准,顺产补助从700元提高到1000元、剖宫产补助从1000元提高到1300元。五是优化文化卫生体育及法律援助公共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以上。规划建设东山医院(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改造建设梅州市中医医院(田家炳医院);建设市县两级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对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予以补助;35-64岁城乡贫困妇女免费检查乳腺癌、宫颈癌。建设100个农村文化俱乐部;在梅州城区新建20个文化驿站(台)。建设9个社区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城区东较场游泳池、田径场和3个足球场。将法律援助的对象从低保群体拓展到低收入群体,将刑事法律应当援助扩大至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对困难职工援助从工伤、欠薪扩展到家庭婚姻保障方面。六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市属民办、县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从每人3000元提高到3500元,市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从每人3500元提高到4000元。农村寄宿制学校生均住宿费补助标准从每年150元提高到200元,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资助标准从每年300元提高到1000元。新建4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实施对象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梅州南方紫琳职业学院、梅江区风眠小学和芹洋学校,扩建梅江区伯聪中学和水白中学。七是扶持创业就业。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1万人,促进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1万人。向珠三角地区输送劳动力约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0人。扶持200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八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规划新建21个森林公园、2个湿地公园。建设24个市级乡村美化绿化示范点。规划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及梅江干流沿河镇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74座、改扩建49座旅游厕所。完成106个集中式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建设。定期进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和信息公布。九是实施网络信息惠民工程。启动“电信诈骗防火墙”工程。提速光纤网络宽带,新开通875个行政村光纤入户(住户)业务,城市及乡镇中心区域光纤宽带普及率达85%;新增一批公共移动通信基站、基站站址和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热点、无线AP点;新增快递末端服务网点100个,覆盖全市104个乡镇。推广应用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114个标准化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十是保障公共安全。规范出租屋管理,出租屋安装应用“门禁+视频”系统5000套。建成1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创建1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实施100公里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在全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
七、从严从实,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改革,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行企业注册登记“同城通办”;严格执行“三单”管理制度,出台实施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供给侧改革各项政策措施,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拓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健全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功能,继续开展“梅州发布”微访谈,擦亮"12345"政府服务品牌。完善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和企业制度。
提高全面依法治市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扎实办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责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修订出台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制订出台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室,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及“阳光复议工程”。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强化财政预算和专项资金审计。探索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市政府党组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讲担当、比奉献”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公务员干事创业的干劲和热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鼓励担当,激励创新,整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凝聚改革创新正能量。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民生、重点工程的责任审计,有步骤推进审计全覆盖。开展谈话提醒、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筑牢防微杜渐的防线。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抢抓机遇,戮力同心,聚众智谋发展,汇众力建小康,为梅州加快振兴发展,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