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当下,茶产业当何去何从?

2016年02月19日 13:39   来源:东南网   

  转型当下,茶产业当何去何从?

  东南网2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编辑同志:

  今年元旦,武夷山市召开茶产业推进大会。根据会上以及中国茶叶学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推算,去年武夷山以约全国千分之三的茶园面积创造了约百分之一的茶产值,可谓蛮拼的。

  武夷山的行动有其前瞻性。据报道,在全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北京马连道茶市,去年有600多家商户撤出,约占总商户数的15%,2016年的经营形势也不容乐观。茶市低迷,全国同此凉热。不过,武夷山却有胆识与魄力,提出要在五年内实现两个翻番,即到2020年全市涉茶总产值达40亿元,税收达1.2亿元。而出于生态保护考虑,这还是在届时茶园面积增加不超过2000亩的情况下取得的。

  底气在哪里?今后一个时期,武夷山市将按照“稳控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思路,逐步实现茶叶种植基地生态化、生产制作标准化、加工企业现代化和市场营销品牌多元化,全力做大做强武夷山茶业品牌,加快武夷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措施当然有预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过,对于茶产业的转型之道,经过观察、思考和与专家的深入探讨,记者有如下建议:

  其一,茶叶消费当回归大众。

  曾几何时,茶叶是高级礼品,价格惊人、包装奢华,可尴尬的是“买茶的不喝、喝茶的不买”。可喜的是,如今,这种畸形的消费形态日渐式微。

  但另一方面的情形却依然让人心存忧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中国茶企无论大小都挤在狭小的名优茶领域竞争,这是极不正常的业态,也是茶产业难以真正做大做强的原因所在。反观茶产业的标杆立顿,走的是平民化的路子,一家企业的产值却抵得上国内数千家茶企。

  再看两个数据:2015年度全国茶叶总产量227.8万吨,有60万吨的积压;2015年“双11”当天茶叶类卖家数量为33.8万家,同比增长94.4%,而所售茶叶价格100元以下的占75%。所以,适合于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才是未来趋势。茶企调整结构转向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的百姓茶、平价茶,才是发展潜力所在。

  其二,茶产品当深入生活。

  目前我国的茶叶产品中,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仍然存在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过低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茶产业发展经验。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约占三分之一,各种各样的深加工产品渗入到吃喝度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实际上,目前,喝茶已呈现由消耗散茶向消耗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各种液体方便茶饮及茶叶生化成分产品(如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等高级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茶业中的应用,由茶衍生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将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其三,茶文化当迈向普及。

  有人会问,茶文化人尽皆知,还需普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只有556克,被排名第一的土耳其(3157克)远远甩在后面。土耳其从开始种茶到全民饮茶只用了100多年时间,而作为茶的发源地,我国从种茶到喝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到现在又有多少人有固定的喝茶习惯呢?“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地位跟前面几样生活必需品相比显然差太远了。假如14亿国人每人每天有喝一泡茶的习惯,当下看似惊人的茶叶总产量都不够卖。

  症结在哪?过度包装的所谓茶文化,场所、用具、服饰、环境氛围等,恨不能极尽其妙,这硬生生给茶贴上了阳春白雪的标签。这固然有其特定的需求群体,但喝茶本是平常事,寻常百姓的茶事是茶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若一定要往高雅格调上去靠,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只会让人感到曲高和寡,并敬而远之。

  我国茶产业正值转型期。前不久,星巴克旗下茶品牌拟今年进入中国的消息引起业内热议。这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很有可能以时尚的名义引领潮流,将更多不喝茶的年轻人带入茶消费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可以让茶回归大众,深入日常生活,抓牢年轻人这一受众群体普及推广茶文化,那么,一旦跨过这个转型期,茶产业必将迎来更高、更广、更快的发展。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