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上访村”转为“和谐村”的蜕变之路

2016年02月20日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杨云 刘德茂

  凤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棚蔬菜、山地果林遍布房前屋后,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 杨云 摄

  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绿树繁花点缀屋前屋后,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见面和睦问候。“这样一个美丽山村,曾经很长时间都是上访的问题村。”2月20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支部书记赵时明告诉中新网记者,以前凤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专业上访村”。

  凤山村地处清镇市卫城镇东北部,有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生态良好,地下还有铝、铁、媒等矿产资源。但人均耕地少,居住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于当地水平,全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上有一段时期村“两委”工作不力,村民与村民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凤山村也由此得了“上访村”的绰号。

  “4年前,村里村民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村支两委问题突出。”赵时明介绍说,“病根在‘穷’,问题在‘支部’,支部没有凝聚力,脱贫致富无思路,干部群众不信任。”

  2011年,赵时明被组织选派到凤山村时,面对冷漠的村民、涣散的村支“两委”,满山入眼的荒坡,内心很是失落,数次有辞职的想法。面对凤山的复杂状况,清镇市委组织部及卫城镇党委政府都及时给予了赵时明支持和指导,这给困惑中的赵时明很大的鼓励和勇气。振奋精神后的赵时明定下“磨针志”,拿出“愚公精神”,下定决心要改变凤山现状。

  “那时候没有太多想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唤起群众的干劲。”赵时明告诉记者,他是“空降兵”,对凤山情况一点也不熟悉,在村主任张金荣的支持下,在近半年的时间里,走访了全村414户村民,召开了124次面对面谈心会,慢慢的打开了部分村民的心扉。

  赵时明说,半年的“谈心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信任。

  “赵支书要得,吃半年方便面,走半年泥巴路,硬是把凤山村老老少少一个不落访了一遍。”凤山村老党员陈绍林等看到赵时明的“实干”,慢慢的回到村委会,帮助赵时明和张金荣出主意想办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门可罗雀的村委会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赵时明也从凤山村“局外人”变成了凤山村的“当家人”,村民们有个大事小情也愿意请赵时明帮着“拿主意”了。

  4年来,在市镇两级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凤山村支部立足村情,积极创建农村“发展型”党组织,先后培养后备干部5名,入党积极分子18名,逐步解决支部老龄化问题。为使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凤山村支部通过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议程序,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会议,坚持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坚持定期举行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经济有人抓,致富有人带、工作有人管、公益事业有人办的良好氛围,使凤山村委会成为村民最爱去的地方。

  “贫穷不改变,拢起的人心还会散掉。”赵时明和张金荣深知聚拢人心不易,还必须快马加鞭闯出致富路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2012年,凤山村“两委”联合52位村民,注册资金42万元成立清镇市凤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山地高效果蔬种植,并开展荒山荒地复垦,通过引进新的种养殖技术,在经果林套种药材、放养家禽等,提高山地利用率。通过“富民大课堂”,邀请种养殖能手、大户、乡土人才定期在果园及蔬菜种植基地开展交流和实地教学培训,培训了创业农户70余户,种养殖能手500多人。

  “2013年以来,加入凤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人民币。2016年,已经开始挂果的猕猴桃大量上市后,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5000元。”赵时明介绍说,“目前,凤山村已经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社员+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将做大做强种养殖业,打响凤山村果蔬品牌。”

  如今的凤山村,村容村貌改变了,村民们安居乐业,心里舒畅了,不再上访了,几年间发生的喜人变化让这个有名的“专业上访村”焕发了勃勃生机,换上“和谐村”的新貌,村里处处洋溢着温情、和谐,也让村民们强烈感受到了山村“蜕变”带来的幸福感。

  “乡村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米。这一米的关键就在乡村干部。”清镇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谢国波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帮助群众解决好饮水、行路、上学、看病、养老等实际困难,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共产党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实事,让我们心里面既高兴又感激。”凤山村村民们感慨地说,凤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由过去的“上访村”成功蜕变成为“和谐新村”,我们走路的腰板都能挺直了。

(责任编辑:王子威)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