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去年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一项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这项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创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指出。
通过刑法修正案(九),修订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作出授权决定……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的治国理政历程,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也令国家治理体系拥有更坚实的制度根基。
去年底出台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蓝图。依法决策机制、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等,正在各地普遍建立并加紧完善。
第一巡回法庭信访量降到日均30多人次
2015年8月,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一个农家院里,土坯墙上挂着法徽,十几个人围坐在石桌周围,一个临时简易法庭就在这里开庭。
当事人陈家父子没有想到,他们信访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有了回应,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竟然开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到了自家门口。更让陈家父子惊喜的是,困扰10余年、几乎让全家流离失所的一起宅基地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这一场景,是设立巡回法庭这一司法改革成果的生动呈现。挂牌运行一年来,第一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开门之初日均200多人次,降为现在日均30多人次;第二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1000多人次下降到100多人次。显著变化的背后,正是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得到实质性解决。
在法治轨道上预防和处理各种矛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去年30多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
2015年,30多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40多名中管干部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多起,处理9万多人,近2万人被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说,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组织,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作为一个个个体,任何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并出台,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准则”,以法治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法治视野下的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突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加重视提升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更加强调让广大党员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强大动力、根本支撑。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用法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