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3日 肖菊华)

2016年02月24日 15:09   来源:荆门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3日在荆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肖菊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一年,也是荆门逆势而进、弯道超越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遵循“三维纲要”,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46亿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1404.58亿元,增长1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43亿元,增长13.3%,增幅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34000万美元,增长15%;出口总额88149万美元,增长1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3亿元,增长19.3%,增幅居全省第3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增长8.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6元,增长9.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城镇登记失业率2.41%;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建立“中国农谷”、“柴湖振兴”、长江经济带等8大项目库,策划和储备“十三五”重点项目3619个,其中,424个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和项目库。强力推进“六个一”产业链招商,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领导联系招商引资制度,分产业组建招商专班,成立7个驻点招商联络处,成功引进56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增长14.3%。实行重大项目投资路线图管理,建立项目建设包联领导靠前指挥、项目秘书跟踪协调、驻点秘书脱产服务机制,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6个,其中324个项目竣工投产。强化政银企合作,加大项目融资力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2位。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并落实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七大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出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意见,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创优服务促发展”等活动,全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0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制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技改项目628个,投资239.53亿元,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项目通过核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航工业将重载飞艇、超轻型运动飞机研发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荆门。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51.59亿元,增长11.1%;荆门高新区总产值达到202.60亿元,增长13.7%,并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2家、总部企业5家;成功举办2015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秋游农谷紫薇花文化旅游节、第二届中国(京山)网球节和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18%和21%。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启动中国农谷“三区三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推广“一高三新”面积200万亩,建成凯瑞百谷、联想佳沃等12个种业研发中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彭墩模式”在全省推广。强化柴湖振兴发展产业支撑,开工建设宏强百合、云天花海项目,建成农青园艺(一期)盆花基地,汽车锂电池等项目落户,吉象贝儿童装项目即将投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新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58个,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家,“三品一标”认证389个,“湖北神地”和“盛老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沙洋荣获“中国油菜籽之乡”称号。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实施土地整治41.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800亩;新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完成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漳河新区建设,漳河大道、爱飞客大道等建成通车。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拉通竹园路、果园一路等10条“断头路”,备受社会关注的海慧沟违法建筑全部拆除。深入开展经营秩序、运输抛撒、噪音油烟污染等9项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淘汰黄标车2969辆,关闭燃煤锅炉49台,新增10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进展顺利,天茂集团入网试运行。完成基地造林16.3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44公里,四旁植树827.5万株。汉江荆门港沙洋码头主体工程完工,漳河机场改扩建、蒙华铁路和枣潜高速荆门段、钟祥汉江二桥开工建设,汉江荆门港石牌码头、中心城区绕城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南宁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荆门—荆州高铁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启动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后港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五)着力抓好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三单一网”,公布涉企收费目录,实施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零收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87家事业机构,完成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单设市招商局,新设市创新创业服务局、市行政审批局;调整市区财政体制,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和清单管理制度。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提速86%,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完成1.04万平方公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3.5万宗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政银合作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7支产业子基金;策划申报PPP项目110个,总投资1207亿元,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纳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凯龙化工成为2015年全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8%,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开展“百个部门百家企业帮百村、万名干部扶万户”活动,组建2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设立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24个,预计全年脱贫59907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171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培训24194人次。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新机制,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实行“四免”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万名。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50个,完成“户户通”安装6.5万户,“村村响”实现全覆盖。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市一医南院、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运行,市二医获批国家三甲综合医院。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启动社区、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事项1.36万件。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五为”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作风建设事关政府形象。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政府系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化责任担当,争做“两为”干部,升腾发展气场,提升精神区位。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0件、政协委员提案414件,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市级投资项目融资管理、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政府采购等制度,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违规发放津补贴等专项整治。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举办6期电视问政活动。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查处和曝光了一批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2015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俱乐部”行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042元,年均分别增长11.5%、11.3%。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发展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荆门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东宝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第一类第7名,京山、钟祥位居第二类前四强。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全市三次产业比由19.9:48.4:31.7调整为14.5:52.5:33.0。工业总量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成为“千亿产业”,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9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20家增加到114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由188家增加到528家。

  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52:1提高到3.4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京山、沙洋、钟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十强县(市),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57.94亿元,是2010年的1.98倍。推动市校、校企合作,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7%,我市连续七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全省两个专业性化工园区之一,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我市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23%、23.8%,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全市城镇化率从45.5%提高到53.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52.44平方公里扩展到65.73平方公里,连续两次夺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漳河新区“七纵九横”道路骨架全面拉开,被列为全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县(市)城、小城市、重点镇快速发展,京山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钟祥获得“世界长寿之乡”称号;宋河等10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官垱被确定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江山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彭墩等48个村被命名为省宜居村庄,“幸福马岭”和“客店明灯”模式在全省推广。完成交通投资20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公路通车里程139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6%,行政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江汉运河建成通航,水运通航里程460公里。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6倍。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数字化城管,建成“四管两中心”。关停葛洲坝城区生产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加入国际低碳城市联盟。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5项减至148项,行政审批提速50%,行政审批零收费事项占比达到93%;公共资源交易规模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倍以上;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4万户,年均增长19.6%。流转农村土地23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个,总数居全省首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增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达到18家,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是2010年的2.1倍、2.56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完成出口3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24%,中兴、联想控股、盈德、万达等大型企业落户我市,17家市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海关、商检荆门办事处对外开办业务,全省第一家县级保税仓库——京山恒泰源保税仓库封关运营。

  这五年,是群众生活切实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年均分别增长11.8%、13.3%。全市累计新增就业23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4%。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6万人次,我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技能振兴百佳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4.23亿元。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全省推广。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4万套,改造棚户区(危旧房)5.5万户。解决6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1.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幼儿园419所,建设留守儿童服务站21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域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荆楚理工学院成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我市荣获“中国教育创新奖”。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家乐杯”荣获“全国首届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90%,村级综合服务社总数达到1206家。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党政领导线考核一等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六五普法”任务,法治荆门和平安荆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民防、防震减灾、援疆援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物价、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保密、新闻出版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保障、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多个单位、部门荣获全国、全省荣誉和表彰。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荆门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向“十二五”时期与我们并肩战斗的老领导、老同事,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缩差领跑”,以慢不得的危机感“弯道超越”,以坐不住的责任感适应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展现新作为。必须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项目支撑不够,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繁重;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活跃度任务繁重;城市能级不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任务繁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政府系统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水平还存在一些不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任务繁重。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回避,勇于担当不退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300万人民的期望!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同类城市,力争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60亿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贫困人口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领先,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41个主要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努力将“提前全面小康”变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美好现实,奋力实现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院士工作站,推动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布局,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在全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强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七大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国内知名的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建设20个左右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培育2—3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10个“互联网+”产业园。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

  (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协调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经济业态和城市形态转型升级;支持钟祥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京山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沙洋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屈家岭管理区成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域城市为支撑、五条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加快漳河新区建设,建成城市新中心和绿色生态新城;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相向发展,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形成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新五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水利设施网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全省文化强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与战斗力提高相互促进。

  (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树立全域生态理念,编制生态立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发挥荆山、大洪山的屏障作用,保护漳河、惠亭、温峡、长湖等湿地资源,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巩固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推进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铁路网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国际物流线路的对接与互通;建设汉江荆门港,与武汉新港、宁波港等合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积极争取建设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打造荆门陆地港、沙洋监管码头、国际产业园区。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参与国际分工的荆门方阵。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促进城市发展互惠互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脱贫全部“销号”、贫困乡镇脱贫全部“摘帽”。整体推进柴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将柴湖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移民发展样板区、民生改善先行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江汉平原职业教育中心,支持荆楚理工学院打造全国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健康荆门建设,打造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围绕建设平安荆门,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各位代表,“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全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闯出改革发展的新天地。我们坚信,“十三五”期末,一座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荆门必将崛起在荆楚大地上!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3日 肖菊华)

2016-02-24 15:09 来源:荆门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