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保护意识

2016年02月25日 08:00   来源:京华时报   

大火后沦为废墟的村庄。

房屋被裸露的电线缠绕。

村内房屋间距过近。

生锈无水的消防栓。

新式村庄中吊脚楼已不在。

  2月20日下午,贵州剑河县温泉村苗寨起火,连接成片的木质吊脚楼被引燃,共烧毁房屋60栋,受灾群众达120人。村民反映称,当地政府为“靓化”房屋在外墙涂刷的油漆助燃,且村里的消防栓内无水。当地政府称,家用电器数量激增,村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致使当地消防隐患难以完全排除,现正考虑使用阻燃材料对吊脚楼进行防火处理。

  吊脚楼遭电线缠绕

  邰昌和将放过血的鸭子扔到院子里,从厨房拎出煤气罐点燃,用喷出的火苗烘烤鸭子,空气中弥漫着鸭毛燃烧的焦香。一旁的弟弟来不及将烟头熄灭扔在地上,就跑去帮邰昌和给鸭子退毛。按照当地的风俗,鸭子在水中生活,火灾后杀鸭子能“消火”,避免火灾发生。2月20日发生的大火焚毁了温泉村近半个村庄,虽然自己的房子得以幸存,邰昌和依然感到后怕,“房子都是木头盖的,火烧起来拦都拦不住”,他也坚持杀只活鸭好能免除火患。

  温泉村距离温泉只有4公里,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在该地区成立了温泉旅游区,温泉村正位于景区入口。邰昌和是村子里的建筑工,为村民盖了15年的房子。传统的吊脚楼全部是木质结构,老人都习惯在传统的吊脚楼里生活。每天吃过饭,一家人在火盆里生一堆炉火,一人搬一个木凳围在火炉边取暖、唠家常,这是很多村民冬天里生活的常态。

  在邰昌和看来,用木料搭建吊脚楼吸潮,一直是当地盖房子的传统方式。但随着木料减少,盖木质吊脚楼的价格已高于水泥房每平方米100多元,一栋吊脚楼盖起来要多投入近两万元,所以很多村民盖新房都在一楼用水泥砖砌墙。为使当地看起来像一个传统吊脚楼聚集的古村落,当地政府投资对温泉村进行了“靓化”,在所有水泥房外墙上涂刷了一层原木色油漆,使吊脚楼整栋像是用木材盖起来的。油漆在房屋起火后助燃,这一工程因此在火灾后饱受村民的诟病。

  邰昌和介绍,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他家里也安装了电视、电磁炉和电冰箱等常用电器,“像城里人一样”,只是四五根电线裸露着缠绕在走廊上方,显得有些乱。60多岁的村民欧阳光迅介绍,除了一些老人习惯用土灶做饭,很多村民都已开始使用电磁炉,有一半村民开始使用电冰箱。欧阳光迅家的7口人,几乎每月要用掉一百四五十度电。电器增加了,电线也就多了,“每家都把稻谷储存在屋子里,常会有老鼠咬断电线外的胶皮,导致电线漏电”。

  但在很多村民看来,家用电器的增加并不是发生大面积火灾的主因。欧阳光迅称,十几年前,村里还有许多空地,房与房之间还有一些距离。但几乎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在原有的地基上加盖新房,村里越来越拥挤,“几乎一家的房檐搭着另一家的房檐”,且几乎所有屋顶都是由木头搭建,一旦起火,火势很容易蔓延。

  温泉村的村民并不是没有意识到火灾存在的隐患。村内有个被称为“龙潭”的水池,被村民奉为不容侵犯的地方。龙潭从未出现过干涸的情况,“应该是先人们建村子时就设好的消防池”。欧阳光迅介绍,除了这历来就有的水池,村里在五六年前还设置了四五个消防栓,并安排一名村民专职负责消防栓的维护。“原以为起火能用消防栓灭火,但这次起火时,消防栓里竟然没水。”这令欧阳光迅和很多村民感到失望,认为村里的消防设施都形同虚设。

  复建景区游客寥寥

  与温泉村相比,镇远县报京乡大寨两年前发生的火灾似乎更加严重。报京乡大寨是全国最大的北侗大寨,已有300多年历史,也曾是全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三月三”播种节是大寨侗族人最隆重的节日,被贵州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许多游客慕名到此游玩。

  2014年1月25日,大寨发生火灾,火势笼罩了整个村庄。发生火灾时,村民邰土岩正洗脚准备睡觉,“我听到有人喊救火,出门一看,整个天空都红了,很多人拎着水桶救火,但因火势太大,整个寨子都烧了”。火灾共烧毁100多栋房屋,造成1180余人受灾。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为受灾村民发了帐篷等物资进行安置,并在原地进行复建,将原有的侗族木质吊脚楼翻盖成全新的砖瓦房。

  2015年春节前,大寨的复建工作完成,村民住进了新盖的砖瓦房。楼房间距增加,村里街道扩宽。近日,记者到大寨回访时发现,街道两边的店铺都大门紧锁,只有两家银饰店和两个小型便利店开门营业。整个街道空空落落,见不到一个游客,只有一群孩子在街道上嬉戏玩耍。

  据银饰店老板李纶介绍,他的银饰店经营了10年,“三月三”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居民到银饰店买首饰。大火发生时,李纶还在店内休息,“眼看着火苗烧过来,20多万元的银器被烧毁在大火里。”李纶60多岁了,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还在贵阳读大学。大火后,李纶在街道边重新开了家银饰店。大火发生前,有很多游客到大寨游玩,他的店铺每天流水可达两三千元。重建的新村子虽然干净,但都被改成砖瓦房,失去原有木质吊脚楼的韵味,很多游客不愿再来。

  邰土岩住在村子的另一边。入村的道路在去年5月发生塌方堵路后,迟迟没人清理,只能容一辆摩托车通过,“反正没游客走这条路”。大火已过去两年,邰土岩还能梦到房子的样子。他从15岁结婚开始,就在广州打工做水泥板。婚后,妻子和他一起到外地打工,攒了十几年的钱。为盖一栋自己的房子,邰土岩花10万元在村里买了190平方米地基,借亲友6万元盖了一栋吊脚楼,“木料全是从外面拉进来的,还在房子外墙刷了一层油漆,看起来特别漂亮。”寨子起火时,邰土岩的新房刚盖好两个月。邰土岩带三个孩子和妻子在帐篷里住了一年,每逢下大雨,帐篷里的积水都能没过脚脖子。“砖瓦房住着潮,但心里踏实,不怕起火了。”经历了一次火烧村寨,邰土岩的妻子每次提起火灾,都能想起大火连天的场景。

  在邰土岩看来,大寨起火是一个完全能避免的悲剧。大寨村一直设有消防栓,并派专人看管。大火烧起村寨的一星期前,村里有一堆牛草被烧着,村民试图打开消防栓灭火时发现,消防池内有水,可消防栓无法抽出水。如今回想,“那就像一个警示,但却没人在意,也没人修理”。一周之后,大火吞噬整个村子的时候,消防栓还是没起到任何作用,任由大火蔓延。

  农村消防力量薄弱

  2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温泉村发生火灾,村民用水桶和水盆拎水灭火实施自救,有附近村庄的村民帮助转移物资。剑河县公安消防大队和周边各县的消防员投入到救援当中,当晚10点半左右,大火被扑灭。

  记者梳理发现,除剑河县温泉村苗寨和镇远县大寨侗寨外,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多起古建筑和古村落大火。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县古城一家客栈因使用取暖器不当,引发火灾,烧损、拆除房屋面积近5万平方米,直接损失近9000万元。2014年4月6日,云南丽江古城区一家商铺发生火灾,造成10间铺面损毁。2014年12月12日,剑河久仰乡久吉村苗寨发生火灾,176户共619人受灾。2015年1月3日,云南巍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遭遇大火,被烧至只剩框架。每场大火都引人叹息,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或古村落,都因大火而毁于一旦。

  温泉村发生大火后,剑河县负责安全的副县长龙国金现场介绍,温泉村里多数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本身就存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随着村庄人口增加,村内房屋激增,房屋间距压缩,一处起火很容易将周边引燃。此外,苗族和侗族居民多将村庄建于山上,村内道路狭窄,消防车辆和器材难以快速到达起火点,增加了救援难度。

  龙国金表示,虽然目前很多村庄已设置了消防池和消防栓,且安排有消防巡查员检查消防隐患。但是专职消防员的短缺、设备老化,很难发现所有的消防隐患。虽然每次遭遇大型火灾,周边地区的消防力量也会前往救援,但据剑河县消防官网介绍,“剑河县消防大队下辖1个执勤消防中队,共配备3台灭火消防车、1台抢险救援车和1台云梯车担任全县灭火救援任务。大队现有防火监督干部5人、中队干部3人、战士17人。”相较于一个县内的防火安全,人员仍显不足。

  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率快速提高。电力线路的负荷加大,也提高了对消防安全的要求。同时,许多村民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电器使用方面的安全意识仍需提高,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困难。温泉村地势较高,水位线较低,距离水源地有10公里,供水困难。每逢春节,当地村民用水量大,导致消防栓供水不足,难以应付突发的大火。

  此外,龙国金也坦承,为开发当地的温泉资源、设立旅游区,政府用油漆涂刷房屋外墙进行“靓化”,并未考虑会在火灾中加剧火势的情况。目前,剑河县已经在生产阻燃材料,将用于当地吊脚楼的防火处理上。同时,在灾民安置的工作中,会根据受灾村民的意愿在原地复建,但也会引导村民搬到山下居住,疏解温泉村山上的消防压力,减少古村落火灾发生的可能。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古村落与居民现代化生活之间的矛盾,龙国金表示,将考虑居民对于生活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开发与保护。

  提升对古建筑认识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介绍,吊脚楼的建筑方式常见于我国南方,是基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具有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柳肃说,我国南方多山区地形,土地资源宝贵,人们将村庄建于山上,木结构建筑更适应崎岖不平的地貌。同时,南方林木资源丰富,居民可就地取材,减少了建筑成本。南方气候湿热,木结构建筑也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柳肃指出,这一建筑方式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可说是目前最优秀的建筑方式”。但随着森林资源不断被开采利用,现代居民不得不放弃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改用砖块、水泥建造吊脚楼。

  柳肃认为,建筑材料的改变已使吊脚楼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价值,破坏了吊脚楼原有的美。

  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表示,吊脚楼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本身具有易燃性。但传统吊脚楼在建造时,本身就有防火设置。“传统吊脚楼采用木楔连接各个组件,一旦发生火灾,可将屋顶取下移走,避免火灾蔓延”。现在建造的吊脚楼则采用钢钉连接,一旦遭遇火灾无法将屋顶移除。

  阮仪三还介绍,传统的南方吊脚楼村落中,村中多有水塘作为防火用水的供水源。居民也会在吊脚楼里存放沙桶,防范火灾发生。所以,古村落起火,并不能归咎于建筑材料的易燃性,而是因人们没有认识到传统吊脚楼的消防功能。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阮仪三教授表示,首先应提升社会对吊脚楼的认识。吊脚楼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社会应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吊脚楼,发现其存在的价值。

  阮仪三表示,现在很多居民盲目追求建筑的现代化,误认为将房屋改造成钢筋水泥结构就转化到了现代化生活。“实际的现代化生活是要居民转变生活方式,而非转换建筑本身”,在传统的吊脚楼中,居民仍可完成现代化。保护古村落要从保护自然资源开始,保护吊脚楼建筑材料的来源,也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柳肃也认为,木质吊脚楼建筑本身并非是造成火灾的原因,居民的安全意识淡薄才是对古村落安全最大的威胁。

  柳肃走访多地发现,很多居民在山区里随意生火、乱扔烟头,容易引发火灾。

  柳肃认为,传统的吊脚楼并不与居民追求的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矛盾,人们可以通过在村里设置消防栓、蓄水池等消防设施,安排专职人员严格排查,来消除消防隐患。同时,利用阻燃材料对木质建筑材料进行处理,即使发生火灾,也能有效控制火灾蔓延,避免火烧连片。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