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子酒后与女友吵架溺亡 女友被告“见死不救”

2016年02月25日 10:33   来源:云南网   

  同学聚会畅饮后,一对学生情侣,在盘龙江边吵架拌嘴。“你信不信,我跳河死给你看?”然后,男生就真的跳入盘龙江,消失得无影无踪。20多天后,其遗体在大观河里被打捞上来。

  死者家属认为,男生的女友“见死不救”,不可原谅。陪酒同学没有保护到位,也脱不了干系。于是将女生及5名陪酒同学一起告到法院,索赔60万元。昨日,昆明市盘龙区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同学聚会 酒后溺死盘龙江

  去年9月11日,对杨家夫妇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

  那天晚上,他们的独生儿子、在昆明某职业学校上学的小杨,与同学聚会喝酒后,彻夜未归。

  原来,小杨酒后与女友小陈吵架拌嘴,不幸跌入了盘龙江。

  全家人心急如焚,在盘龙江边一连寻找了好几天。还组织亲戚,一遍遍地在沿岸搜寻,始终不见其踪影。

  20多天后,在大观河下游,一具遗体被晨练的市民发现。民警和消防人员赶到,打捞上岸。小杨的家属赶来,确认这具遗体就是小杨。

  活泼可爱的儿子,说没就没了。杨家夫妇悲痛欲绝。

  小杨是酒后失足溺水,还是遭受推搡跌河?杨家夫妇非常想弄明白。

  当天参与聚会的同学,一个个被传唤到了鼓楼派出所。作为重大嫌疑人的小陈,也一脸惊慌地被带到了派出所配合调查。

  经过查清 当晚与女友拌嘴

  经警方调查,事情总算有了脉络。原来,事发当天,组织聚会喝酒的不是别人,正是死者小杨。

  在小杨邀请下,当天下午5点半左右,几名同学从嵩明杨林校区,赶到昆明桃源广场附近的一家餐馆,举行同学聚会。

  吃完饭后,已是晚上7点多钟。意犹未尽,小杨提出在附近找个酒吧,再喝喝酒、聊聊天。

  几人一起来到桃源广场附近的一家酒吧。小杨请客,点了一打啤酒。

  不过,小杨的女友小陈满脸不高兴,因为她还想去找其他朋友玩。小杨只好陪她离开酒吧,离开前小杨还特意要了一打啤酒,留给同学们继续畅饮。

  因为小陈“不给面子”提前离场,让小杨很不爽,两人发生了吵架拌嘴。一路争吵,来到了盘龙江边。笔录显示,在江边,小陈执意要去找其他朋友玩,而小杨执意不让小陈去。

  “你信不信,我跳河死给你看?”“死就死,谁怕谁呀!”吵闹中,双方说了一些气话。法庭上,小陈的代理律师认为,从笔录上看,小杨的溺水死亡,存在很大的赌气行为。

  “扑通”一声,还没有等小陈反应过来,小杨已经掉进了盘龙江。小陈见状,吓得四处呼叫。

  听到呼救,路人赶来,找了半天没找到,路人于是帮其报警。民警赶到后,顺着盘龙江寻找,也没有找到。

  杨家夫妇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但找了一夜,仍没有找到小杨的下落。随后他们召集亲戚朋友,顺着盘龙江接连找了几天。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20多天后,小杨的遗体,才被市民在大观河下游发现。失去独子,杨家夫妇哭得昏天黑地。

  案件焦点 女友及同学是否该担责

  安排完小杨的后事,杨家夫妇越想越想不通,一纸诉状将小陈及5名同学,一起告到了盘龙区法院,索赔60万元。杨家代理律师说,鉴于小杨在此事中也存在一定的过错,家属表示愿意承担40%的责任。而60%的责任,要求小陈等6人承担,实际索赔金额为36万元。

  庭审中,杨家代理律师认为,作为小杨的女友,小陈在整个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之间的争吵,加上酒精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小杨作出反常行为。小杨溺水后,小陈没有报警,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见死不救”,与导致小杨不幸死亡有着很大的直接关系。

  小陈的代理律师辩称,小杨溺水后,小陈被吓坏了。当时,她还大声呼救,四处寻求帮助,已经尽到了救助义务。至于没有第一时间打电话报警求助,在当时危急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按照常人的思维,来要求一个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

  至于其余被告人,杨家代理律师认为,小杨不胜酒力,但其余人员没安排人护送或通知其家人接送,该行为在法律上叫做“没有履行醉后安全保障的附随义务”,故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被告代理律师则认为,小杨落水原因很清楚,是私人情感导致,与其余同学没什么关系。其余同学不是聚会喝酒的组织邀约者,也没有劝酒行为。而且小杨只喝了三四杯啤酒,达不到醉酒的程度,不存在需要人照顾的情况,所以参与聚会的同学没有必要提供“醉后安全保障的附随义务”。

  由于双方不同意调解,此案将择日宣判。

  大致经过

  小杨邀请女友小陈和几名同学聚会吃饭

  饭后,小杨又请大家一起到酒吧喝酒

  女友小陈要提前离开,小杨与她到江边吵架

  吵架时小杨跳入盘龙江,20多天后遗体才被找到

  小杨父母状告小陈“见死不救”,告5名陪酒同学“没有保护到位”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