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自贸区扬帆京津冀 市场一体开放激活一盘棋

2016年02月26日 09:56   来源:天津日报   岳付玉 苏晓梅 门心洁 王涛

本市首家民营银行落户天津自贸试验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春节假期,以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港东疆片区为代表的诸多“洋货”新综合体,迎来游客购物潮,其中三四成游客来自北京、河北。

  借力自贸区扬帆京津冀

  二月的华北春潮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鼓点锵锵催人奋进。人们期待着,期待着三地资金“流”起来,要素“转”起来,技术“活”起来,人才“动”起来,彼此互联互通,资源优化配置,在一个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里取长裁短、有序竞争、协同发展。然而,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各家都得放下“一亩三分地”,打破一些“篱笆墙”。这无疑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博弈过程,一个思想、观念蜕变的过程。可喜的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抱团”发展是最大的利好

  农历春节刚过,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已经迅速切换到快速有序的工作状态。

  “我们是一家典型的具有京津冀一体化基因的企业。”开滦租赁相关负责人风趣地说,企业注册在天津,大股东是河北的大型国企开滦集团,合伙人则是北京融资租赁业“前十”之一的丰汇租赁,业务落在京津冀三个省市,“我们是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前后注册的,去年下半年正式运营,利用京津的政策红利和资金优势,很快就做成了6单业务。今年我们将继续发力,重点支持河北的产业转移和绿色环保。”

  在东疆首农牧业,20万吨能量饲料生产线有序运行。“借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东风,首都农业集团重新布了一盘棋:以北京为总部,天津为进出口桥头堡,河北为生产养殖腹地。立足京津冀,放眼全球,可以说大格局轰然打开。”东疆首农牧业办公室主任刘泉笑着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农企“老大”,首农集团近两年不断加码在天津、河北的业务。刘泉介绍,“之前主要发力于饲料加工。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我们果断放手布局天津港口,开拓畜牧业国际贸易,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进出口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在这里,京津冀进出口货物可以享受便捷的通报、通检、通放,还大大简化了检验检疫流程,他们的进出口通关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了。

  刘泉说尤为难得的是,虽然在三地设点,但首农感觉不到三地行政区划带来的磕磕碰碰,这也是让所有自贸试验区企业最为动心的地方,“可以感觉到三地政府部门的观念正逐步走向开放,‘抱团’发展而不再一味地‘抱权’守成,这对企业来说就是最大的利好。”刘泉透露,集团下一步还将在京津冀三地投资500亿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首农集团布下的新棋局,金融界迅速给出了回应,去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争相与之牵手,共向其授信200亿元。

  平均每秒有一万七千元资本聚集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去年4月21日挂牌后,越来越多像河北开滦集团、首农集团这样的企业主动融入其中。

  “平均每月都有央企功能性总部落户东疆。”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军说,去年东疆注册的京津冀企业2344家,占当年注册企业总数的61.9%;注册资本1044亿元,占1至12月总注册资本的49.4%。其中,京冀两地投资者注册的企业782家,占全年新增注册企业的20.6%。这包括来自北京的投资企业402家,注册资本4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2.2倍,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也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领跑全国的融资租赁业,被称作天津金融创新“皇冠上的明珠”。自贸试验区落地后,进一步助推了租赁业在天津的聚集。去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又吸引了多家企业进来设立融资租赁公司。仅东疆就新增租赁公司599家,新增注册资本金达886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大唐、华电、华能、国电四大电力集团在内的19家央企将东疆作为融资租赁总部基地,河钢集团等河北地方大型企业也在东疆设立了融资租赁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

  放眼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从2015年4月21日至12月31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登记市场主体11507户,同比增长130%,注册资本(金)3206.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58%。京津冀的企业占了约四成。

  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家企业在自贸试验区注册,每一秒钟就有一万七千元资本聚集在那里。来自京津冀乃至全国全球的企业蜂拥而至,资本呼啸而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的背后,是“有形的手”的智慧,简政放权,让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如烟逝去;聚集效应的背后,也彰显出“无形的手”的力量……

  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的几位企业老总由衷地感叹,“企业一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自贸试验区绽放的绝非一米阳光,而是一片艳阳天!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迸发了。”

  打破一些“篱笆墙”是大势所趋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伟大使命之一。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蒋光建透露,2015年7月,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推出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的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使得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半天,每标准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20元,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看得见摸得着。

  去年12月11日,央行发布了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金改30条”,其中促进融资租赁发展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条款,是两大亮点,也是天津特色。“30条”明确支持三地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与合作,争取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大力推动三地金融业务同城化。记者了解到,目前两个基金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而在金融业务同城化方面,华夏银行走在了同业前面,推出的华夏京津冀协同卡,为三地用户提供网点服务、贷款融资、财富管理、支付便利、手续费减免等“一体化”服务,到今年1月末,已累计发行30万张,备受市场欢迎。该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交通一体化使得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已然形成,人们对金融同城化的需求真的非常大,急需“供给侧”的响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我认为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顶层设计,二是行政推动。一体化意味着就要关掉一些利益部门,要打破一些篱笆墙。这是一个艰难和复杂的博弈过程,但这是大势所趋。”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阎庆民如是说。

  近期,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制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拟提出建立国家层面的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在京津冀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促进京津冀通关服务和口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任务。概括起来是“6+1”,1是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6是交通、生态、产业、城乡、市场、社会公共服务6个内容。他研究发现,“目前进展有喜有忧,有重点也有突破,但也有发展难题。以财政投入为主的交通领域成效相对明显,京津冀一卡通等都能使百姓感受到三地一体化交通带来的实惠。而市场、生态等领域,既要政府宏观调控,也需要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体化·进行时

  让商务一体化“靓”起来

  2014年9月,天津市商务委会同京冀两地商务主管部门签署“廊坊行动方案”,建立起全面合作工作机制。2015年7月,三地商务主管部门又在津签署了“天津共识”,细化形成疏解非首都商务功能等十项重点工作,三地商务领域的务实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也高效推进,天津6个国家级开发区参与组建了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

  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商务功能疏解。卓尔商城、王顶堤商贸城、南开世贸城、大胡同市场等积极同列入疏解任务的北京动批、大红门等市场进行对接,与超过2000家商户达成招商协议或意向,一批商户已开始投入运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不断强化区域物流承载功能,吸引了总部设在北京的当当网、亚马逊中国、京东商城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把区域物流分拨中心设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北京商品展向天津转移,国际温泉卫浴养生健康产业博览会已落户天津。

  让人才“流”起来

  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和支撑。2016年2月19日,三地党委组织部审议通过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工作机制》《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管理办法》等文件,委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开展《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让税收服务“无缝连接”

  2015年12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京津冀范围内纳税人办理跨省(市)迁移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纳税人跨省(市)迁移后,除区域优惠政策外,其原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延续执行。”纳税人在三地间迁出、迁入不用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早在2015年4月28日,三地国税部门签署了《京津冀税务稽查案件协查协作机制》(试行),在搭建高速直通的协查沟通平台、实行分级分类的协查管理、建立异常纳税人名单管理、提高三地协查选票准确率和强化协查结果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让产权交易互联互通

  京津冀三地的产权市场一直是互联互通的。早在2014年7月18日,三地产权中心联合发起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信息联合披露平台”启动上线。两年来,三地交易所通过深化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各类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京津冀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包括为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服务。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