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蓝天碧水为最大心愿,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以打攻坚战的决心、打持久战的韧劲,用硬措施、实招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吸到清新空气、生活在绿色家园。
加强生态建设。完成森林增长工程任务,深入开展绿色滁州行动,重点实施城市景观、交通干道、工业园区、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新增造林16.8万亩。加大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村创建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完成50处关闭矿山环境治理任务。创建西涧湖、沙河集、黄栗树三大水库生态保护区,推行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质保护责任制,保障水环境安全。
推进节能减排。严把新上项目能评关、环评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划定滁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继续开展秸秆禁烧行动。抓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推广农村生活垃圾“组合收运”模式,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从数量质量两方面守住耕地红线。积极有序处置“僵尸企业”,腾笼换鸟,继续开展矿山整治,提高土地矿产利用效率。坚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一批节水工程。抓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化园区建设。扶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切实推进普惠共享。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化社会保障。做好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适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推广应用社会保障卡,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二合一”。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五保对象购买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改造棚户区8600户。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在引进中高端养老养生项目上有新突破。
繁荣社会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力争全部通过省级复评和国家评估验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启用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加快市县职教一体化步伐,健全中职、高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培养机制;启动特教学校建设;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向地方应用性高水平大学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规划、发展,继续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市一院南区投入使用,完善市二院功能,加快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积极稳妥有序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博物馆年内开馆,推进市图书馆及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新建10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落户滁州。加强国防动员,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好活动,统筹抓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物价、编制、档案、保密、人防、地震、科协、老干部、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重视社区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推动矛盾及时就地化解。抓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舆情管控机制,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完善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监管体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争创省食品药品安全市。深刻汲取各类事故教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应急管理,做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