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京津冀:产业对接 创新驱动新引擎

2016年02月26日 16:54   来源:天津日报   孟兴

  产业对接 协同发展

  两年来,天津市共签约承接北京项目1218个,协议投资额2867.14亿元,在谈项目达2331个

  (截至2015年10月底)

  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1396.57亿元,占比34%,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342.72亿元,占比达8%

  工作重点

  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规划布局

  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定位,理顺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优势产业集聚区。

  示范带动

  鼓励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鼓励和推动中关村在天津和河北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驱动

  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孟兴 按照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两年来,三地在产业对接上收获颇丰。一座座产业合作园区拔地而起,自贸试验区、双创特区、“一带一路”……政策引导、创新驱动,激发了三地企业的“生长”活力,一体化的“枝丫”在三地间相互延伸,绽放出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天津市合作交流办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1396.57亿元,占比34%,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342.72亿元,占比达8%。

  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就是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区域优势互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融合。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将研究制定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意见,围绕集中构建“4+N”模式产业合作格局,即以曹妃甸产业园区、新机场临空区、张承生态区及滨海·中关村为重点对接区域,其余若干个平台共同承接的模式,加强承接载体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引导企业向具有专业优势的平台集聚,形成1+1+1>3的效应。

  自贸红利搭建平台

  催生产业集聚发展

  去年底上线运行的“自贸通”是由天津、北京两地纺织集团投资5000万元联手打造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海关、商检、结汇、退税等外贸进出口全流程由线下搬到线上并实现所有单据电子化,为企业减少了以往繁琐的行政审批流程。

  刚刚入驻平台的河北省企业成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冰告诉记者:“‘自贸通’成立以后能给我们提供更优质的国外市场,客户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我们,同时减少了很多行政手续和出口环节,例如,以前退税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走完货就能马上退税。”

  据测算,平台上线后能够为进出口企业提升20%的出口效率,降低40%的人力成本。不仅如此,平台独具的融资、担保功能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渠道。

  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自贸通”平台上已经汇聚了包括京津冀企业在内的200多家外贸中小企业,未来平台还将积极拓展与海关、商检、金融、外汇管理等系统的深度合作,扶持更多中小企业全面走出去,天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表示,平台定位还是立足天津、辐射京津冀,争取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型、生产型企业。这个平台注册在自贸试验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方面政策,把线下的外贸出口服务功能进行整合成为线上的升级版,争取三年内注册企业达到3000家,年出口额超过五亿美元。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