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草案出炉 推进人口市民化

2016年03月08日 21:30   来源:南方日报   

  自2014年12月惠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至今一年有余。尽管一年多以来,城市在规划建设、城镇化率等工作上取得长足成效,但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户籍限制等问题仍有待优化。

  日前,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布的《惠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草案)》(下称“规划”)则有望改善这一局面。规划指出,惠州将建设新区和重点城镇引导人口分散转移和布局,形成“四轴、三核、三节点”的“433”的网络型城镇化格局。推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惠州市居民户口,将新落户市民统一纳入城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规划》还对惠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使新市民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的社会身份和权利,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南方日报记者 张峰

  提速人口市民化: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城市土地的城镇化随着城市城乡规划的一体化,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新区建设得到一步步的推进,而推动人口市民化拓宽农业人口转移至城镇,让更多的异地务工人员落户才是城镇化的本质,也是惠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力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在引进人才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发力。制定出台《吸引产业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办法》,深入实施人才发展“十大工程”和人才工作“十大品牌”人才计划,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对人才进行补贴。以及“人才双高计划”、“高技能人才入户”、“优秀外来工扎根工程”等措施优化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全市累计超过20万人落户城镇。其中,1.2万有稳定收入和合法固定住所的异地务工人员通过奖励性积分制入户城镇。

  在农业人口落户城镇问题上,《规划》将按“合法稳定就业满3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的人员”的条件允许入户惠城区,对博罗、惠东、龙门等3县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让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在备受市民关心的户籍制度环节,规划实现长足突破,指出将推动以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惠州市居民户口。这直接让新落户的农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关部门也将对教育、卫生计生、养老、住房等领域现有各种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除国家明确规定的标准外,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的差别化标准。

  对于在惠务工的异地人员而言,新型城镇化将拓展居住证社会应用功能,建立“一证通”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深化已有居住证制度,提高居住证的使用范围,居住证持有者可凭借参加社会保险和连续居住年限等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子女中考和高考资格、中等职业教育补贴、就业扶持、保障性住房等核心权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效将2010年取消暂住证后累计至今近100万的居住证人员纳入市民化管理中。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形成“四轴、三核、三节点”的网络型城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惠州城市在总体空间上的布局也将得到优化。在惠州市域既有的“一市六组团、多节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四轴、三核、三节点”的“433”的网络型城镇化总体格局。

  四轴是指对接国家沿海和省的沿海发展轴线,以及广—惠—汕区域互动轴(以惠城组团为核心)、莞—惠—汕区域互动轴(以仲恺高新区为核心)、惠—河山海联动轴(以惠南新城为核心);三核则是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3个城市组团;三节点即惠东、博罗、龙门3个县城。新圩、园洲、石湾、杨村、泰美、横沥等重点中心镇则被规划为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节点和服务农村的平台,完善城市网络布局。

  在常规城镇建设格局之外,惠州政府在区域间行政区划界限上也实现突破。在既有的三县四区的城市行政格局下,重点构建以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东江科技城为主,以沿东江城镇发展带、博东新型生态产业区、东北部大生态发展区为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促进资源和政策共享、空间和设施统筹管理提速城镇化建设进程。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突破曲线格局的新型城镇发展区,还是中心镇,对于城镇化都至关重要。新区实现产业协调,在产业支撑下吸引人口落户,中心镇的建设则有效避免了城市过度拥挤,多组团实现分散化发展和安置。

  推进城镇化建设:

  3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上涨1.5%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尽管规划刚出台,但各项工作早已在进行之中。随着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当前惠州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超过90%。另外全市45个乡镇编制完成总体规划,40个乡镇完成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全市1043个行政村中640个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全市2812个50户以上较集中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100%。

  被首批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惠州条件不错。在城镇化水平上,1982年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提高至67%,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5个百分点。2014年惠州市常住人口472.66万,城镇化率为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城市空间结构上,通过优化城市道路格局,完善了“一城三组团”的空间主体架构,2014年三大组团为核心的市区以全市3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51%的人口,创造了64%的地区生产总值。另外,2014年市区建成区总面积约292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施?

  新市民从哪里来?

  农业转移和异地务工人员落户

  《规划》指出,到2017年,新增城镇落户人口2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到2020年,新增50万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新增的市民从哪里来?记者在规划中了解到,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源于人口的城镇化,本市农业人口转移成城镇市民,以及在惠州工作的异地务工人员的落户是工作的着力点。随着城市新区建设,以及多个中心镇的建设,城镇化形成多轨并举的局面,到2020年,惠州将目标实现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

  新市民来了怎么办?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让新市民融入

  新落户市民难以融入、难以享受城市各项福利的情况在既有的城镇化进程中并不少见。为解决新市民来了怎么办的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单是在落户环节放开和优化,在转入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上也作出明确的要求。

  记者在文件中看到,事关市民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都有所优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落实“两为主”政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到2020年,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持续保持100%。此外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居住地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涵盖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全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住房保障方面,当前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将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统一市内保障制度和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关系在地区间的转换、流动和接续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向转移衔接机制。

  新市民到哪里去?

  引导外来人口向环大亚湾新区转移

  为提升惠州市区人口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引导外来人口向环大亚湾新区转移,依托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县城建设若干中小城市,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支持返乡人口创业,实现就近安居乐业的本地城镇化。

  具体到惠州各个县区,惠州市区(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被定位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区和人口结构和布局提升优化区,将尽快制定外来人口及家属落户政策,完善居住“一证通”制度。而博罗、惠东、龙门3县则被定位为农村转移人口重点输出区和本地城镇化发展区,重点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鼓励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

  对于农村转移人口则按人口分类采取不同的市民化政策解决身份待遇统一和安家诉求。对“有较高收入,从事稳定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将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鼓励其在城镇租赁和购买商品住房,纯市民化;“无固定工作、或收入不稳定的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类别人群市民化途径为,惠州市区或珠三角其他地区就业+回乡定居,发展面向产业集群和本地需求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农忙在农村、农闲住城市的两栖人”这一类别市民化的途径主要是,惠州市区就业+回乡定居和县域就业+定居,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引导回流。

  钱从哪里来?

  创新投融资机制争取置换债券方式

  随着规划出台,惠州市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基础设施推进都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如何融资,首先是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体系,逐步提高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发展地区的转移支付。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

  具体到项目建设问题,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级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城镇建设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争取置换债券额度。积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发展,提高融资能力。

  此外还将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建设,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公司债、中期票据、专项债、集合债等方式筹措投资资金。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