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让百姓生活更安逸

2016年02月25日 09: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右上图 江苏句容市宝华镇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班。

  右中图 河南省辉县市南李庄村的村民全部住进了楼房。

  下图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美化、舒适——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镇化和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们21世纪生活的两件大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既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重大民生工程。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

  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不久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从城市规模看,目前我国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有235个,5万人以上的镇有876个,这些镇尚不在城市序列里,特大镇和5万人以上的镇将来都有可能成长为新生的中小城市。“我国经济总量中的80%来源于城市。”胡祖才说。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城市群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除了过去已经形成的沿海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在中西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都在迅速崛起。”胡祖才说,“十二五”时期,城市群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规划》提出,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积极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较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胡祖才介绍,截至2015年年底,有26个城市建成投入运营116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达3612公里,在建的还有3000公里左右,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国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推进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并同步实施。同时,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进一步推进。城市步行道路、自行车“绿道”、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等建设也都得到加强。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推进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推进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目前,我国燃气普及率超过95%。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已经超过98%。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同时,我国推进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推进。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了生态园林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可圈可点

  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造的推进,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

  “十二五”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优美、舒适。

  然而,城市不同区域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高楼林立的同时,还有很多住房困难群众居住在棚户区中,快速上涨的房价让这些棚户区居民无力改善住房条件。为了让住房困难群众早日实现“住有所居”,“十二五”时期,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年至2014年是我国棚户区改造力度最大的两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2015年,棚户区改造继续大力推进,又开工601万套。通过棚户区改造,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几千万群众得到了实惠,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活和奋斗信心,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也得以发挥,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经过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以推动,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以提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开工建设3600万套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目标任务。2011年至2014年已开工3230万套(其中棚改1590万套、保障房1640万套),加上2015年已经完成的783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十二五”时期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经超额完成任务,超过了4000万套。

  “十二五”时期,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造任务很重。为了确保这一民生工程的大力推进,切实解决好住房困难群众的期盼,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不少地区优先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地块规划公租房、安置房项目,严格执行配套设施与住房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运行,促进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与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步改善。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保障房的质量也成为广大百姓关注的焦点。从历年检查结果来看,棚改安置房工程质量总体是好的、可控的,工程结构也基本安全。不少项目的工程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有的还被推荐参与建筑优质工程的评选,做到了民生工程把好事办好。(经济日报 记者 亢 舒)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