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成民企国际化重要推手 泉商加快走出去

2016年03月09日 09:20   来源:福建日报   

  泉州工商部门发布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众多泉州民营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明显提速。去年全年,泉州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130多亿美元,赴丝路沿线国家投资2.73亿美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亮丽数据的背后,是在泉州加快海丝先行区建设背景下,泉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去年,《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出台并明确提出,支持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这为泉州开展相关工作注入强心剂,也成为民企国际化的重要推手。

  作为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曾经出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虽已时过境迁,但是,泉州一直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与作用的传承,敞开胸怀,拥抱海丝沿线地区的新朋老友,打造新时代对外交流的桥头堡。

  政策推动下,去年以来,数百家泉州企业加入了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步伐。他们以销售产品、赴该区域办厂、原料采购等众多形式展开。

  “泉州民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将丝路国家的原材料引进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将性价比高的泉州制造输出去,化解过剩产能的困扰。”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说。

  新的一年,为加快海丝先行区开放合作,泉州将继续主动呼应“一带一路”建设愿景,认真实施海丝先行区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率先突破97个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早期收获项目,借势推动合适产能走出去。

  一方面,继续组织开展品牌“境外行”“海丝行”系列活动,积极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另一方面,建好用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在贸易壁垒、商事调解、跨国投资、产业转移等方面开辟对话渠道。

  此外,泉州还将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到泉籍华人华侨集中地区,建立产业专区、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等,加快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

  泉州侨力资源丰富,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共近千万人,如果加上其第二、三代及婚姻关系等,保守估计有2000多万与泉州有关的人在海外。泉州侨情出现两个新的特点:一是逐步从东南亚传统侨区向欧美等地发展;二是新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新生代走上前台,成为海外泉籍华侨华人的中坚力量和华人社会的主流阶层。因此,有识之士认为,泉州更应该发挥优势,推进拓展海外工作、拓展新侨工作。

  近年来,“百侨帮百村”、“福建寻根之旅”、侨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断;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奉献史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涉侨案(事)件沟通协调机制”等涉侨平台相继建立,“海丝先行区”泉州与侨亲的联系逐渐增强。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泉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战略对接、文化引领、互联互通、经贸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效,先行态势和先发效应初步显现。《规划》、《行动方案》及配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五个泉州”中的“海丝泉州”正式启航。全市上下要抓住机遇、系统组织、乘势而上,推动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在延续历史中创造新的历史。

  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强调,要进一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局和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争取政策和建立机制。要主动向上衔接,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渠道,争取更大支持;进一步与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注重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促进文化宗教旅游融合,推动“海丝”主题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与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相结合,继续组织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系列活动,建好用好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等平台,支持民企抱团到泉籍华侨华人集中地建立产业专区、营销中心等,借势推动合适产能走出去。

  郑新聪表示,泉州各级各部门要项目化推进《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实施,把各项目标和要求分解成一个个项目,挂图作战、节点推进,尽快实现早期收获。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抓紧策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盘子,全力抓好一批标志性工程,利用优势引龙头、引项目,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在汽车、能源、健康、金融等领域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