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选派近万名"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拔穷根"

2016年03月10日 19:34   来源:新华社   

  为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山西自去年以来选派9395名省、市、县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如今,半年多时间已过,“第一书记”们究竟干得如何?能否当好农民脱贫致富“火车头”?群众是否满意?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访山西多个贫困县一探究竟。

  近万名干部“下机关”“走田坎”

  “打好这眼水井,我们再也不怕天旱没水吃了!”看着喷涌而出的甘露,山西省武乡县监漳镇姚家庄村的村民心里乐开了花。姚家庄村地处干石山区,十年九旱,长期以来,用水难已成这里制约发展的瓶颈。

  2015年8月,武乡县水利局副局长范旭宏到姚家庄村任“第一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将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方筹集资金,为当地村民打井。

  这只是山西省“第一书记”到任后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2015年8月,山西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9395名党员干部,到全省2697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79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盛茂林说,“第一书记”作为党组织从各单位选派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代表,核心任务就是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

  为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山西制定了考核办法,要求“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不低于全年工作日总数的2/3,并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考核、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一书记”进行考察,考核结果将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

  多做实事当好农村脱贫“引路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担负着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农村党建的第一使命。“打好扶贫攻坚战,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关键。自从派了‘第一书记’,我们县的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面貌大变样!”山西省宁武县扶贫办主任冯云祥说。

  宁武县西马坊乡西沟村距县城48公里,全村178口人,贫困人口就有120人,村民以种植养殖为主。西沟村“第一书记”白振兴自从去年8月13日驻村,已过去6个多月。“现在村民们有什么想法也愿意与我沟通交流。当驻村干部,要把群众当成一家人!”白振兴说。

  “第一书记”任期为2年,白振兴总觉得时间紧、任务重。他告诉记者,两年的扶贫思路与规划基本理清,下一步重在落实。重点就是坚持扶志扶智,在发展致富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中,帮助村子提升发展能力。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其早日致富。“我们村有370余亩苹果树、有210个沼气池,生猪养殖散户也较多,‘果—畜—沼’循环发展模式很适合本村,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着力引导鼓励村民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翼城县南梁镇合富村“第一书记”李婷婷在工作计划中写道。

  带头吃苦甘做贫困群众“贴心人”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谈起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多数村民打心眼里高兴,夸奖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接地气”。同时,一些群众担心,这些“外来的和尚”不了解农村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对农村工作“盲人采花——瞎抓一把”,拿不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更担心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走过场。(记者王飞航、刘怀丕、王劲玉)

  长治市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到平顺县虹梯关乡克老峧村的“第一书记”孟宏智,每星期一一大早坐班车到虹梯关乡后,再徒步10公里到克老峧村,与村民一起下地摘花淑、上山挖药材。几个月下来,已经很难辨认他是“城里”下派来的干部。

  在平陆县后滩村,村民赵建水说:“我们村窝在大山里,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穷得没有一点希望。去年听说市里要派1名‘大干部’来我们村担任‘第一书记’,很多人觉得这又是干部下来镀金,多半是走走过场。然而,新书记来了之后,却是天天扎在村里面,一户一户地走访,不仅和我们同吃同睡,还一起下地干活,他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现在我们大伙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

  山西省扶贫办副巡视员郎作仕认为,要当好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一方面要有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褪去“文件味”、多点“泥土味”,多穿“解放鞋”,常到田间走,听听群众心里话,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甘做群众“贴心人”。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