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林委员: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今后的城镇化将更注重质量
冷新生代表: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提高居住证“含金量”
赵海燕代表: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避免一哄而上建“空城”
从“乡土中国”走向“城镇中国”,城镇化正带来深刻变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要地不要人”……两会上,新型城镇化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不能让土地城镇化快过人的城镇化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74亿人,但他们中许多人“身在城里,脚在村里”,享受不到城市的同等待遇,没真正变成城里人。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到2020年实现两个城镇化率目标,意味着今后的城镇化更注重质量。要有土地的保障,要有产业、就业的支撑,要有人口的聚集,还要有公共服务,不能让土地城镇化快过人的城镇化。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共识。“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江西省赣州市市长冷新生代表说,长期以来,养老、医疗、教育等政府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上,造成城乡不统一。农民进城成本大,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各地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保证外来人口能够公平享受到城市各项基本公共服务。
“有房住,才能留得住人。”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赵海燕代表说,要保障农民买得起房,地方政府应从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等诸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同时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实现居者有其屋。
钱从哪儿来?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地钱”挂钩政策,有利于形成成本共担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张桃林说,还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让农民进城真正无后顾之忧。
不能只盯着大城市,避免没有产业建“空城”
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只盯着大城市,要优化城镇布局,更加重视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特色镇。
“发展中小城镇是今后主攻方向。”张桃林说,中小城镇一头连着大城市,一头连着农村,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可以与大城市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层级城乡体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能够容纳农民工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型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避免一哄而上建‘空城’。”赵海燕说,人的城镇化关键在就业,中小城镇离不开产业支撑。在空间上,要通过建设产业区、特色商业区吸引产业聚集;在结构上,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生态农业,带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发展中小城镇,重量更重质。“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引导优质公共服务向中小城镇配置,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协调。”张桃林说。
不能冷落了农村,应推进城市资源流向农村
代表委员们认为,5年后城镇化率达到60%,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冷落了农村。
张桃林说,补农业农村短板,不能就农业补农业,必须跳出来,从更宽视野、更长远发展谋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作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并轨。采取更有效的财税政策,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加快由城市向农村聚集,不断拓展农民就业新空间,开创农业发展新业态。
“要多想办法,推进城市资源流向农村。”赵海燕说,三门峡市探索以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平台,带动资金、人才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带动产业向农村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新格局。
冷新生说,“城乡社保并轨步伐要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应享尽享’。同时,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优先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