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争当海丝建设的排头兵

2016年03月11日 11:30   来源:东南网   

  丝路泉州,乘风破浪正当时

  东南网3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历史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眼下,一个蒸蒸日上的海丝先行区正在崛起。

  经贸合作 日趋紧密

  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泉州去年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130多亿美元,赴丝路沿线国家投资2.73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与西方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如今,泉州港迎来第二春,其货物吞吐量已突破亿吨,拥有肖厝、斗尾、泉州湾、围头湾和深沪湾五大港区,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港口,同时开通80多条国内外航线。

  “近年来,泉州凭借区位、历史和政策优势,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与作用的传承,强化同海丝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打造新世纪东西方国际贸易网的桥头堡和枢纽港。”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说。

  在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泉州倡议书》,同意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机制,并达成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双多边交流共识;在2014年的首届中阿城市论坛上,泉州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62个,总投资2650亿元。论坛还通过泉州提出的倡议,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会址设在泉州。

  据悉,泉州今年计划推出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海丝指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97个海丝合作项目,涉及电子商务、物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30多个领域。今后几年,泉州将投入800亿元,加快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丝重要节点。

  文化为媒 增进了解

  去年底,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隆重举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襄盛举,充分展现海丝合作的永恒魅力。

  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及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包括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珍稀历史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目前,泉州与海丝相关的代表性遗产点有18个。

  2013年,泉州以获批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重点改造文化遗存密集的西街片区,并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系列项目建设,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泉州市长康涛说,近年来,泉州相继投入上亿元,修缮文兴码头、天后宫等重点文物单位,升级消防安全设备,保护海丝文化遗产,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对海丝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扶持海丝文艺创作,挖掘海丝文化元素旅游产品、创意产业,通过整合海丝重点文保单位和非遗、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了一批海丝旅游示范基地。

  “泉州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伊斯兰文化积淀,通过中阿城市论坛平台,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对话,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建议,泉州应建立起一套多方位、立体式的现场机制,往省外、国外推介泉州。

  全民参与 成果共享

  在建设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泉州始终注重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让民众也参与到与海丝各国的民间交流和合作之中。

  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期间,泉州特别强调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民共享。主办方组织国内外优秀艺术团队到企业、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公益性演出,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把亚艺节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老百姓不花一分钱,就可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国际性艺术表演。

  为彰显海丝先行区的文化特色,泉州还努力挖掘海丝元素,提升泉州当代文化设施、文化品位,让广大群众普遍受惠。2014年,泉州全市投入10亿多元,用于建设泉州当代艺术馆、木偶剧院、歌舞剧院、市民广场等四大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前期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泉州设立泉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获得港澳乡亲捐款3000万元;设立泉州当代艺术馆基金,获得国内泉籍异地商会捐资6000多万元。

  此外,泉州还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带动市民参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和民间友好往来。其中,重点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录存,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实施方案,建设“十百千基础工程”。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