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吉宁:城市黑臭水体要限期解决 定期向媒体公开

2016年03月11日 11: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1日10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新华社、新华社客户端记者:在提到环保问题时我们通常提到一个词,叫做绿水青山。在我国广大的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资源系统当中,水污染的问题一直显得非常突出。我想请问环保部,对于水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偷排的问题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思路来满足老百姓对于绿水青山的期待?谢谢。

  陈吉宁: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大家可能知道,去年4月出台了“水十条”,共涉及到35个方面、238项具体措施。“水十条”对我们一直到2020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按照这个部署把它分解到各部门、各省(区、市),目的就是要把“水十条”落实好,扎扎实实地做好。目前已经有了细化的方案,出台了一批配套的政策,一大批治理的工程也陆续出台,下一步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做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陈吉宁:第一,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要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这样一些问题,而且要尽快解决。这里面有个叫“1+2”的工作重点,“1”就是要保证饮用水安全,所以我们要全面公开饮用水安全的相关信息,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程监管。“2”是指好、差两头。首先要保住好的水,我们有一个良好湖泊水体保护计划。其实保护好的水比解决被污染的水更难一些,它面临更强的发展冲动。

  陈吉宁:其次,对老百姓反映突出的劣五类水体,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要限期解决。我们正在会同住建部落实这项工作,也会形成一个信息的平台,定期向媒体公开全国各地黑臭水体的名单和治理情况。

  陈吉宁:第二,还是要抓好预防,解决源头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所以首先要解决好新增的、新发展的这部分不要再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我们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即画好框子、定好界限、明确门槛。所谓画框子,要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做好规划环评对空间的约束,要明确哪些地方可以上项目,哪些地方是有条件地上项目,哪些地方是红线,坚决不允许任何项目落地,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下珍贵的自然资源。所谓定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污染物总量界限,让污染物排放框在环境容量之内,守住这个底线,我们的环境质量才能好转。所谓准入门槛,什么项目进来要满足环境标准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推动敏感区域的产业负面清单,通过负面清单、通过环境标准来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推动我们的绿色发展。

  陈吉宁:第三,突出重点领域,强化治理措施。这里面包括两大块:一是我们要解决好工业、城市、农村,特别是包括船舶、港口等领域的污染排放问题,包括您刚才谈到的重污染企业,主要有10个行业,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二是结合国家确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以十大重点行业、十小企业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企业达标排放工程,通过企业的达标排放来解决工业企业偷排偷放、污染不达标的问题。

  陈吉宁:第四,改变管理方式。现在我们的环境管理还是比较粗放式的,所以我们提出了“五化”,即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陈吉宁:第五,严格落实地方和企业的责任。两个责任都是环保法明确规定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环境质量负责,要落实这个责任,企业要落实企业守法的责任。我们要加大督政的力度,加大对企业检查的力度,确保企业按照排放标准和许可满足环境的要求。通过这样一些工作,我们来逐步解决今天面对的水污染问题。(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责任编辑:王子威)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