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够用吗?日常消费难满足 生活服务不省心

2016年03月25日 11:11   来源:人民日报   常钦

  乌鲁木齐市中亚南路社区根据辖区居民生活需求,成立了“零距离”便民服务超市。该超市还专门组建了免费的“便民服务队”。图为这家超市的员工正在向顾客介绍五金工具。人民视觉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完善的社区商业不仅应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餐饮等消费需求,还应提供家电维修、洗衣等多种综合服务。但是,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少新建小区往往一味注重商品住宅的规划建设,对配套商业设施不够重视;一些老旧小区商业设施的升级速度也落后于消费升级。人们生活在社区,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

  店铺杂,规模小,品牌商户实在少——

  老社区,时尚消费离得远

  前不久,河南郑州的吴洋邀请一些朋友来聚会,可在他家小区附近,很难找到特色菜馆,想找个能坐下说话的地方也很费劲。

  “我们走出去4条街才找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咖啡店,带着一帮朋友穿街过巷找地方,真是太尴尬了。”吴洋无奈地挠了挠头。

  吴洋居住的小区属于老社区,是一所高校的家属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类社区最缺时尚、现代的商业消费场所,想去外面吃个饭,都不容易找到一家品质较好的特色菜馆。”吴洋说,在小区周围,甚至很难找到一家像样的超市。

  “城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一些城市商业中心高楼林立、店铺兴旺,居民消费理念不断更新,但是商业网点的布局却未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吴洋说,在老旧小区,社区商业大多是路边店形式,商业设施严重匮乏,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吴洋发现,老小区里商业设施问题有共性:建设规划较早,没有预留发展用地,所以整体社区的商业服务处于滞后状态;多是分散的小店,缺乏现代化元素;品牌商业入驻率低,不仅消费休闲的地方少,而且距离中高档或者大型商业消费场所较远。

  吴洋告诉记者,他居住小区的商业门店主要是社区大爷大妈经营,酱油、食盐、针线、鞋垫,以及各种饮料、零食,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一次,家里燃气停了没办法做饭,我去一家小店买了几包方便面,可是拿回来一看竟然已经过期了。”吴洋说,很多居民也遇到过他这样的情况,想跟大爷大妈评理,又都是街坊邻居,只能忍着。

  “如果有家规模化超市,这些小店根本没有市场。”吴洋说,现在小区里很多人开始跟居委会、物业沟通,提议引进一家品牌化的便利店。他们最近去跟物业进行了一次对话,得到的答复是,将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一到两家生活超市,现在初步有了引进目标,到时候将公示,由居民自主投票决定。

  “老社区的社区商业大都自然形成,店铺杂,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商品供应不足、质量没有保障。”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说。

  她介绍,从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社区商业消费一般占其整体商业构成的60%—70%。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社区商业的占比甚至能达到八成以上,目前我国社区商业体量在整个商业总额的占比还不足30%。“希望城市老旧小区商业设施在满足周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加快升级步伐,逐步加入注重体验、时尚新潮的现代商业元素,满足社区居民对休闲消费的新需求。”

  价格高,生意冷,商业配套跟不上——

  新社区,购物不便成“孤岛”

  “开春以来,买菜更难了。”山东济南某银行职工张丽居住在新城区,“以前街上有些临时菜摊,上下班路过,能顺手买些菜回家。现在,这些菜摊被城管清理走了,小区门口的一个中型超市也索性关了门。”

  按照新城规划,张丽家门口是商业街,开街之初,商业街还算热闹,果蔬店、理发店等商业店铺不少,可是没过多久,由于新城小区入住率不高,生意不旺,许多店铺陆续关闭了,商业街变得越来越冷清,“特别是春节前后,一些店铺的经营者都收拾门店回家过年,新城成了一个买菜难、购物难的‘孤岛’, 商业街一度成了周边居民的停车场。”

  赵萍说,在许多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高楼完工、楼盘建设速度很快,日常生活配套设施滞后。有些城市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一味注重规模扩张,拆老城建新城,中央商务区、居住区、购物区、文化区相互分离,把城市生硬切割成几个块头很大、功能单一、相互分离的功能区,人们上班、购物、看电影,往往要跑很远的路,给生活增添了不便。

  “我们小区还算是不错的,有朋友住的新城小区附近连一家像样的店铺都没有,买菜必须坐20多分钟公交车。”张丽说。

  开盘之初,张丽的小区很吸引眼球:内部高楼林立,外装修富丽堂皇。“我们决定在这买房,主要是觉得楼盘漂亮,升值空间大。”张丽说,当时没有考虑到配套服务跟不上的问题,现在想想有点得不偿失:网上订个餐,在配送范围内可选的商家屈指可数;收发个快递,也得费一番周章。

  新建社区缺乏对商业用地和用房的规划,社区商业和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足,是不少城市新区的通病。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路红艳说,我国社区商业多由个体经营者租赁经营,商业用房难以统一整合并合理配置生活服务业态。由于商业用房产权相对分散,以个体经营为主,业态配备不完备,商业服务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不仅数量少,还缺少有效的监管。”路红艳说,商业服务设施管理涉及商务、民政、食药监管、消防、卫生等诸多部门,许多新建小区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与监管缺位并存的现象。

  “新社区的商品服务有时候让人找不着北。”张丽说,“前几天,商业街上新开了一家菜店,我去买菜,6个小西红柿就花了8元,青菜涨到四五元一斤,比超市里高出了一大截子呢。”对于这种情况,她无可奈何,“虽然贵,也必须买,要不家里根本就没菜吃。”

  网点缺,猫腻多,生活服务靠不住——

  维修难,一台冰箱修三天

  “我家前一段冰箱坏了,打电话没人来,送到服务点实在是太远。”陈艳一边清理冰箱,一边安慰自己:幸亏是冬天,有些瓜果可以存放得长一点,如果是夏天,情况就糟透了。

  前不久,在辽宁沈阳某文化部门工作的陈艳搬了新家,距离市区有40分钟的车程。为了应付处于瘫痪状态的冰箱,必须“舍远求近”。陈艳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临近西门街有一个家电维修店。走近一看,门脸不大,一位师傅正在“艰难”修理着电暖器。好说歹说,最后加了20元的上门维修费,才把师傅“请”进了家门。可是,维修师傅的技术实在不怎么样:前前后后跑了三趟、修了三天。

  后来,陈艳的手机又出了小毛病——开不了机。为了应急,她找到小区边上的一家手机维修点。结果在那儿待了一上午,手机是能开机了,可是手机上所有个人数据和刚去旅游拍摄的照片都被清空了。“你说这上哪讲理去!”陈艳愤愤地说,小区旁边的小维修店几乎“无所不能”,从手机到冰箱彩电,师傅都敢下手,真是“全才”。

  “这还不算最离谱的。”陈艳又跟记者讲起另一件窝火的事:

  一次,她回家停车时忘了关车灯,一天下来,车没电了。启动汽车,本来借个辅助电瓶就行,用不了多少钱,小区附近没有修车行,修理员必须从很远的店里赶来。电话沟通中加价到了150元,修理员才愿意来。“现在最怕就是车坏了,我这儿比较偏,修车的不愿意来,对胡乱加价只能默默承受。”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载体。”赵萍说,政府应鼓励修理、洗染、通讯等便民服务的业种进驻社区商业,通过社区商业支持政策等,发展服务业态、连锁经营,并在社区生根落地,弥补当前社区商业过于单一、服务功能匮乏的短板。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赵萍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建设规划管理,在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社区商业网点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手段,平衡社区商业网点需求与供给。另一方面,还应着力解决社区商业网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交通、土地使用,提升社区商业在城市商业格局中的分量,推动社区商业与城市整体规划协同发展。(本报记者 常钦)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