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正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 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兰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支撑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也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沿江各地不断过度索取,这条母亲河逐渐不堪重负,频频敲响生态警钟。中国领导人近期多次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一大早,一艘小船准时驶出重庆万州港,开船的人叫刘古军,是万州长江清漂队的队长,他的工作是清理漂浮在长江水面上的垃圾。说起江面曾经被污染的情况,刘古军记忆犹新,“当时江面的话,可能在135-145(蓄水水位)这个阶段吧,长江里面三分之一是垃圾,并且有些地方垃圾的厚度上两米。”
长江经济带涉及中国11个省市,GDP总量占全国的45%,人口占比接近40%,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也是中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聚集地。不过,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和高密度的人口产业布局,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自然环境被干扰破坏的强度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此,环保部长陈吉宁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在加剧。第二,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大,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压力大。第三,重点区域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重点湖泊富营养化,一些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表态,为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定了基调。陈吉宁称,环保部正在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后将加强流域统筹,加大治污和环保力度,“加强流域的统筹,还是要守住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率先划定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确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限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难免会遇到二选一的“两难”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同样也不例外。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我们用绿色的发展理念来打造长江经济带,还可以迸发出一个新的生产力,也就是说我们用生态的观念、绿色的观念来发展,我们可以走出一新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地区曾经走过的路。”
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地方作为更为关键。早在去年两会,全国最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就提交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勿忘水资源保护”的提案。时隔一年,谈起长江水资源保护,陈平平表示,在作好水资源合理规划、分配,控制开发红线的同时,要拿出更多兼顾保护和发展的新手段、新措施,“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和提出了一套既养鱼又养水的健康的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就是首先在保证水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养殖,对单位范围内的鱼苗的投放量、饵料的投放量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科学可靠的数据,供养殖户参考,实现养水和养鱼协调发展。”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生态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作为长江中的第二大岛,江苏扬中市拥有12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深水岸线48公里。近年来,扬中市坚持“留白”发展理念,做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甚至宁可不开发也不能破坏长江岸线生态资源。扬中市环保局局长郑鲁军说:“我们主要处理好近期利用和远期计划开发持续发展的关系,实施岸线的储备,提高各个岸线的使用效率。”
截至目前,扬中市长江岸线仅开发了4.9公里,90%的深水岸线尚未开发,城市绿化率达到3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7平方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扬中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介绍,近几年,每年都有两百多批客商主动来扬中谈投资,昔日不被理解的“留白”,如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