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孔令君李茂君
身处长江经济带上的泰州,年轻城市正大步赶超。它立足长三角,放眼长江流域,找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承南启北、襟东带西、跨江融合”的节点城市。“十三五”开局,长三角共谋划。记者专访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畅谈这座20岁城市的下一个5年。
“家门口”的机遇:从腹地变枢纽
记者:长江经济带上,泰州东接上海、西有南京,但也有人认为,泰州处在两大城市经济圈的边际,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泰州在“十三五”规划中,如何定位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
蓝绍敏: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觉得,现在看泰州,“横看纵看”都有良好的机遇。从“横向看”,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了参与沿线资源整合分工的最大机遇,沿江沿线就是最大的发展资源,加之泰州区位优势、岸线质量、通航条件得天独厚,尤其是泰州96.3公里长江岸线中一级和二级宜港岸线达65.9公里,还有14公里没有开发,发展潜力巨大;从“纵向看”,上海、江苏都处于长江经济带龙头区域,区域内部资源的融合和整合已成大势所趋,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宁镇扬”、“锡常泰”等经济圈摆上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实施,未来泰州和无锡、常州组成的经济圈,将不断显现承南启北、襟东带西、跨江融合的地理优势。
记者:航道和港口很多普通百姓接触不多,很多人非常关心能连接上海和泰州的北沿江高铁的建设,在泰州“十三五”规划中是否也有反映?
蓝绍敏:目前宁启铁路复线即将开通动车,下一步泰州将把北沿江高铁作为铁路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北沿江高铁建设意义重大,一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上海龙头作用和带动辐射作用,二是高铁沿长江以北布线,可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互动、并进发展。对泰州而言,这条铁路的意义更大。根据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和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规划,将规划建设北沿江高铁客运专线,这将大大改善泰州与上海、南京及苏南地区交通联系,压缩时空距离,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同时,北沿江高铁串联我国长三角、长江中游、川渝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泰州将与长江经济带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因为长江航道和北沿江高铁,泰州未来会从传统的苏中腹地城市跃升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t型咽喉城市。
记者:泰州未来要在长江上成为“东南西北”的节点,如何在长江上做好文章?
蓝绍敏: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泰州来说,是“家门口”的机遇,也是含金量最足的机遇,为泰州谋划“十三五”打开新的视野、搭建更大平台。泰州地处长江ab级航道的分界点,是江、河、海交汇换装的重要节点,目前泰州沿江地区占全市43%的面积、53%的人口,贡献了70%的地区生产总值、77%的财政收入。今后,泰州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过程中,明确了“两大主攻方向”:首先是对东开放补短板。泰州正主动融入上海经济圈、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尤其是“锡常泰”经济圈,在承接溢出效应的同时,补齐自身在开放性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短板。其次是对西开放抢先机。泰州要充分利用在长江水道中的特殊区域位置,深化与长江中上游沿线城市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港口、物流和产业三大体系的整合中抢得先机,比如泰州港正抢抓上海港部分近洋航运溢出的机遇,发挥好江河海换装的节点功能,推动泰州港成为中西部港口通江达海的中转港,去年以来,泰州核心港区3个万吨级泊位正在建设,新增通过能力超过600万吨。泰州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把建设“港口名城”纳入其中。
特色与创新:“四大名城”和“三张券”
记者:我们知道,在“港口名城”之外,泰州在“十三五”规划中还要提出建设“中国医药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名城”。“四大名城”彼此之间是否会呈现一种叠加效应,反过来夯实并推进泰州既有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蓝绍敏:当然。泰州今年将迎来建市20周年,建市以来的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了组建地级泰州市的机遇,拉开了发展框架;第二个10年,我们抓住了中国医药城建设的机遇,实现了特色产业的转型发展;下一个10年,必须进一步放大港口对经济能量的集聚、扩散和辐射效应,用港口来撬动发展。这将是泰州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叠加的概念。
目前而言,在长江经济带上,泰州已经找到了自身在产业定位上的特色和制高点,就是以大健康产业集聚为特色的中国医药名城。泰州医药产业已经连续14年“领跑”江苏,在全国地级市当中排名第一,有一批本土的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集聚一批医药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已拥有一大批成果。今年,全市医药产销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成为长三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药城拥有人才的“金三角结构”,即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在美国等发达地区搞研发,在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讲学,在中国医药城创业、做法人代表。
泰州还是江苏省唯一的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未来,泰州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点,在于将产业向前、向后延伸,确立“四大方向”,就是推动“医、药、养、游”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医药名城、国家级前沿医疗技术应用基地、长江流域康复养生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医养结合养老胜地。这其中,“养”和“游”又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促进。
记者:产业是基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又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泰州的“十三五”是怎样谋划的?
蓝绍敏:我们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创新推出了“三张券”,解决人才难集聚、创新资源难集聚的问题,吸纳集聚创新要素,撬动社会创业活力。
何为“三张券”?一是科技创新券。只要基本具备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企业,就可以领到5到10万元甚至更多的创新券,有效期两年。这券是普惠型的,小微企业也能享受得到,把政府科技扶持从传统的事后奖励变为事前引导,我们还规定企业按照创新券的额度至少以1:5配比进行科技投入,实际拉动企业投资可达1:15。目前泰州市已发放创新券2.5亿元以上。二是人才住房券。这不仅是发给硕士、博士和更高层次的专家的,我们还发给首次到泰州就业的本科毕业生3到5万住房券。这住房券是针对泰州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不到14%,外出读大学回来就业的比例不足1/3的实际推出的。三是发给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创业券,比如“创业启动资金”、“项目资助资金”等等。
“既治不正,更治不为”:提振干部精气神
记者:泰州是座年轻的城市,这次我们来,和一年前相比,感觉大家又更忙碌、更努力了。“十三五”新开局,泰州将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蓝绍敏: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提出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一手抓党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治不正,更治不为。如何提振干部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我们计划推行五大激励机制,一是创业精神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建市之初的创业精神,以及“三个不相信”精神,即“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二是用人导向机制。三是惩戒交流机制,既用创业精神、用人导向正面引导,也用负向激励来倒逼,激励干部每天都像最初任职时那样充满激情。四是责任豁免机制。五是绩效考核机制。
如此,我们才能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五四三二一”:“五”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四”就是要建设“四大名城”;“三”就是“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二”就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一”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最核心的目标。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