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探访长江经济带:安徽传统产业浴火重生

2016年04月20日 10: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徐立京 乔金亮 白海星 文 晶

图为产城一体的合肥经济开发区新貌。李长龙摄

  山耸耸而连绵苍翠,水深深而曲折萦回。

  当浩荡的长江流过安徽这片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土地,人们习惯将这416公里的江水称作八百里皖江。

  皖江两岸,集聚着安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自然,安徽进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发”城市,当仁不让是省会合肥。

  2014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合肥则与杭州、南京并列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向东顺江而下,是浩瀚的大海,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沿海发达地区;向西沿江而上,是逶迤的河道,是广阔的中西部市场腹地。

  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安徽对自身的区位优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居中靠东,紧邻苏浙沪发达省市,又与中部省份相连,兼具开放前沿和后发优势特征。

  而对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新要求,安徽尤为紧迫地感受到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安徽滨江而建的城市群,产业结构多是重工业唱主角,钢铁、有色、石化占比较大,既是传统工业化的优势区,又是生态环境的承压区。

  2015年,安徽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语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打响转型升级发展攻坚战。

  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说,“强调保护生态、坚持生态优先,不是不要发展,关键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不是搞过度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发展。”生态优先为安徽沿江地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注入了新的内涵。

  环境友好 传统产业浴火重生

  铜陵的有色,马鞍山的钢铁,安庆的石化,芜湖的建材……它们应该怎样着色,才能在“绿色长江”的美丽图景中和谐共存、增辉添彩?

  “建设长江经济带,心中始终要有‘生态、绿色’四个字。”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说,安徽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提升生态建设新水平,树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标杆,“必须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是诗仙李白描写铜陵矿山炼铜场景的名句,而今,这一延续千百年的现象一去不复返。阳春三月,走进铜陵,满目染绿,空气清新,发展生机扑面而来,让人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曾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困境。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刚到这里工作时,酸雨是常有的事,空气中总飘着硫磺烟呛鼻的味道。

  铜陵,因铜得名,依矿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国最大的电解铜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2009年,铜陵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铜陵成为中西部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自此,铜陵的绿色转型开始加速。

  铜陵市常务副市长江娅正是2013年来铜陵工作的,她回忆说,那时她的皮肤会因为空气中的硫排放而过敏,现在就没有这样的情形了。单是一个硫排放指标,考验的就是整个铜产业的绿色转型。3年前,铜陵的酸雨频率是24.1%,通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上万吨,现在酸雨频率已降至2.7%。2015年,全市铜产业主营收入达2113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二氧化硫排放却同期下降45%。铜陵市“建设节能减排示范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案例,被国务院作为2015年大督查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

  产业绿色转型的快慢、高低,考量的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小、强弱。

  铜陵绿色转型的效果显著,与其强烈的绿色发展意识紧密相关。“铜陵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是PK出来的,是全力争取来的。”江娅对记者说,当长江经济带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战略明晰以后,铜陵又敏锐地把握机遇,制定了建设生态铜陵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形成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三市联创”系统推进的新格局。

  芜湖在绿色转型中自提门槛的尝试,同样为人称道。材料产业是芜湖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水泥产业比重较大。去年,芜湖采取市场手段引导,淘汰了一批按照国家标准非强制淘汰的企业。7条小型水泥生产企业酝酿退出,芜湖运用产能置换的方法,通过公开市场竞价生产指标,最终由中建材集团纳入囊中,形成了单条日产能2500吨的生产线,配套利用余热发电,有效实现节能增效。“在绿色转型中,利用市场化手段可以有效减少阻力,实现双赢。”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哨兵说,绿色发展,要主动顺应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增长方式。

  龙头企业起到了绿色转型的引领作用。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铜陵有色集团铜冠冶化分公司总经理左永伟介绍说,硫排放的国家标准是400毫克/立方米,而他们自发将硫排放标准提高到了0至10毫克!这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增加数百万元的成本。“类似的环节还有很多。短期投入加大了,长期的综合的效益却提高了,我们觉得值。”左永伟语气坚定。

  在因钢而立的马鞍山,当全球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马鞍山延伸产业链,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做强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铁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大型钢铁企业,马钢找到了炼钢之外的新增长点——高速动车车轮业务。业内公认,高速动车的车轮要求很高,材料中不能有丝毫的气泡。马鞍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维说,目前,马钢高速车轮路试已经结束,基本可实现替代进口。

  产业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甚至涉及整个城市、区域布局的大调整。

  在安庆,石化油气管线分东西两段穿城而过,总长11.6公里,是城区最大的安全隐患,也是事关安庆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为此,安庆下决心建设的管廊带沿线无密集居民区,总长度将从11.6公里压缩到约5公里,安全度和环保度都将大大提升。去年底,项目已经正式开工。“下一步,石化企业都要向园区迁移、集中。”安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姚孝胜说,园区将严把项目准入、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推动入园石化企业集聚节约、绿色发展。目前已确定13家石化企业入驻。

  “我们要把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标杆高高地树立起来。”张韶春说,“我省沿江地区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步伐必须加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马力必须加大”。

  错位突破 新兴产业高位布局

  沿江产业布局欠合理、发展不平衡、环境负荷重、重复建设,如何破解共性难题?安徽沿江城市在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布局、制度设计与体制机制创新上,错位突破,高位布局,争相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只只机械手臂灵巧翻转,精准地抓取、焊接、喷涂……这是《经济日报》记者在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见到的生产场景。“这是20公斤六关节机器人进行满负荷测试。这种机器人去年销售超过1200台,产值连续5年实现80%以上增长。”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张帷说,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进入市场,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在华同类产品都出现不同幅度降价,有的降幅高达30%。

  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抢抓机器人产业机遇。“我们在产业规划、产业生态方面,突出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张东说,在芜湖,和埃夫特一样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创新的,还有一批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构成了一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的生态圈。依托产业园,打通了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中游整机厂和下游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

  如果说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尚是“邻家有女初长成”,安徽的新型显示产业则已是一马当先。投资400亿元的全球首条京东方第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已在合肥开工建设。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张羽说,各大企业都不约而同布局高端化,加大电视尺寸。彩电尺寸每增加一英寸,就能消化一条8.5代线的面板。10.5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线,也是利润宝塔的顶端。

  在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范观兵看来,生产线的建设将吸引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布局,利于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目前,围绕京东方合肥6代线和8.5代线,已有彩虹集团、乐凯、住友化学等30多家企业在周边投资配套,合肥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在6年内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都属于安徽在全省布局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去年这些基地实现总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

  百花争春态势喜人。安徽的新兴产业还形成了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安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3只子基金群,4年将募集300亿元,为基地各类企业提供支持。”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处长张小忠说。

  人水和谐 城市建设拥江发展

  绿色生产方式让产业转型,绿色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则让沿江城市更具亲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路走来,记者感受到,安徽沿江城市努力改善空间布局,把水安全、防洪、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实现岸线资源的有序利用和有效保护,给城市留下了更多生态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态福利。

  在铜陵滨江生态公园码头书屋,品一杯茶,读一本书,静享阅读,江风吹来,竹风铃敲出清脆的声响。书屋由散乱的小码头整治而来,运用钢结构玻璃幕墙,将建筑“悬浮”在旧码头上,营造出下、中、上三层观江平台。“环境美了,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江豚嬉戏。”在书屋读书的市民告诉记者。

  长江边小码头变身书屋,昔日黑水河成为清清湿地,千年采掘伤痕累累的山体被修复,西周时期古采矿遗址被保护……铜陵全面推进老工业区生态整治,搬迁棚户区居民5.3万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7%,有效改善了入江水质。

  异曲同工。马鞍山还江于民,建设滨江新区,将采石港区原20多家简易码头和10多家沿江小选矿企业拆除或整合搬迁,投入10多亿元建成采石滨江公园,构成江边生态美景。池州市坚持“生态立市”首要战略,实施“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推进城市北扩,实现滨江而建,使城市更具亲水性。

  安徽境内的主要水体,还有巢湖。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湖水最终汇入长江。一句“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道出了合肥坚持城湖共生的执著。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从拥有湖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拓展到包含全湖。面对巢湖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的遗留问题,合肥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春日里,与巢湖一路之隔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美景醉人。林木茂密,水网密布,满园苍翠。这是我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在环巢湖生态建设规划下,巢湖的生态效益、休闲功能、审美功能得到初步展现,水质改善明显。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沿江通海。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后,安徽整省“入长”,东向发展,拥抱“长三角”。与此同时,安徽把绿色作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生命,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城市空间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了更广阔空间。

  八百里秀美皖江的绿色梦想,值得我们期待!

  本报记者 徐立京 乔金亮 白海星 文 晶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