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顶层设计 生态长江还待做好“加减法”

2016年04月27日 10: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环保在线 媒体导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现实针对性很强。长江流域的未来,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发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本报此次“探访长江经济带”系列采访活动调研的主要内容,相关媒体深入基层,实地采集了大量鲜活案例,生动地报道了各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以研究者的视角,从建立协调机制、实施跨界合作、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等多方面给出了可行建议——

  

  搭建污染治理常态化协调机制

  

  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各地应建立合作与联动的保护机制。生态建设具有外部性,在涉及多个治理主体的情况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实现公共目标的关键。上游是“源头”,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联动治理中,上游地区最为关键。因此,中央提出,要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压力,缺乏联动治理机制。一是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大。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禀赋较差,又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比较明显。二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目前,部分次级河流和湖库未达到水域功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展较慢,主城区大气污染在部分时段比较严重,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强。三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运行费用负担重,存在较大的建设和运行资金缺口,财政补贴压力大。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让经济落后地区致富,才能形成生态环境的内生保护机制。长江流域的各省市,要着眼于这种内生机制的构建。一种有效的路径就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

  

  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要弱化竞争,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但目前各省市之间由于没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因此,沿江产业同质竞争依然严重。沿江各地区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下游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等问题。同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公共服务也没有一体化,导致要素的流动出现障碍,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

  

  当前,一是要“建机制”,要在各省市之间建立常态化的、有制度保障的协调机制;建立全流域的物流管理体制和统一收费标准,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市场融合。二是要“补短板”,要改善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条件,建立中央补贴机制,解决西部地区铁路等大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建立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帮扶机制。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现实针对性很强。长江流域的未来,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发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产业集聚带,重化工产业发展对推进沿线省市工业化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走到今天,的确也积累了诸多现实矛盾。尤其是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涉危涉重企业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污染事故多发频发,对长江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务之急是做好重化工产业的“减法”,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深入推进沿江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步是调整存量。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淘汰一批潜在环境危险大、升级改造困难的企业。比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重点加强沿江磷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等化工集聚区污染治理,尤其是要加强对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专项治理;对现有污染源采取清洁生产改造,不达标就坚决停业关闭。调整存量关键是要依法依规落实好两个主体责任,一是督促落实企业达标排放的主体责任,依法从严处理超标排污企业;二是坚决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主体责任,切实将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水污染防治等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第二步是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要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中,要牢牢把握“三严”底线不能破,一是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二是严控在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项目;三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严格禁止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上游地区转移。

  

  第三步是做优增量。结合《中国制造2025》,遵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替代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旧动能,这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

  

  除工业污染外,沿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如何防治?以长江中游为例,两湖平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长江水安全的一大威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要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二是要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加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设施渔业养殖废水综合利用。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