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爷孙三代都是双胞胎!一个村出了39对双胞胎待解谜

2016年05月12日 15:35   来源:华龙网   李小明 雷其霖

位于江津大四面山深处的双胞胎石。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当全世界双胞胎平均出生率仅1∶89时,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青堰村却书写着奇迹:全村367户,共有双胞胎39对,双胞胎出生率高达10.6%。其中龙凤胎7对,这个奇特的村庄,甚至连家禽都有连连生下双黄蛋的情况令人惊叹,更神奇的是,村里一户人祖孙三代都是双胞胎!

  重庆双胞胎第一村入口。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外出打工回来就怀上双胞胎

  青堰村有“重庆第一双胞胎村”之称。青堰村村支书黄昌佑告诉记者,四屏镇青堰村300多户人就有39对双胞胎家庭,而这39对双胞胎家庭都主要集中在大棒和大堰两个地方,两地居住地相对集中。

  今年37岁程显明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妻子卢光敏今年也已经30岁。

  十年前,程显明与妻子结婚。2011年,他与妻子一直在外务工。由于父母年迈,小两口从外地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两人合计不再外出。

  回到家乡两个多月,程显明就发现妻子怀孕了,结果生下来是一对双胞胎,一家人别提多高兴。

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村民程显明幸福的一家。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程显明说,由于住在山上,空气好,可能是水源问题,也可能是吃的都是山上的东西才让妻子怀上了双胞胎。

  卢光敏也说,吃的鸡肉猪肉都是自己家养的,喝的水也是山上的泉水,吃的蔬菜也是地里长出来的。“可能是风水问题。”

  除了程显明,在这个村还有多个双胞胎村,在当地的小学,几乎每个班都能见到双胞胎。

  一家三代竟然都是双胞胎

  68岁的张元庆有一对双胞胎子女,儿子叫潘文志和潘文双,今年已经38岁。17岁时,潘文志就出去务工,目前在柏林镇做装修生意,而弟弟潘文双在重庆市区工作。

  张元庆说,两兄弟工作很辛苦,但是到了结婚的年纪,还是很希望他们能快点娶个媳妇,再回到村子里生对双胞胎!

  与程显明和张元庆相比,同村村民黄海清则显得更为传奇。在黄海清的家庭中,一家三代都是双胞胎。

重庆双胞胎村的“龙凤胎”姐弟。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据了解,黄海清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生下儿子也是一对双胞胎,孙子更是一对龙凤胎。而黄海清的侄女黄华兰也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已经24岁了。

  这个村“盛产”双胞胎 原因成谜

  位于江津四屏镇的这个双胞胎村,为何能有这么多双胞胎,当地人至今也没有明白。

重庆双胞胎第一村的“双胞胎”们大合影。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据了解,青堰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没受到过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95.41%,年日照时数达867小时,年均气温13.7℃,有茶坝河、飞龙河两大水系围绕,被称为“好山、好水、好风光,富硒、富氧、好地方”。最重要的是双胞胎村的土壤硒元素含量远远高于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平均值。

  曾跟踪研究过这个神奇现象的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专家刘俊表示,他们曾在青堰村附近的小洪海、茶坝河流域21个采集点采集水样化验表明,附近水源每千克水中硒含量达0.3187毫克,明显高于0.2毫克的正常标准。另外,附近土壤90.21%富硒,硒含量也相对较高。而硒元素很有可能有助于排卵,提高卵细胞分裂能力。村民长期食用含硒的大米、大豆等食物,饮用硒含量较高的水,可能对怀双胞胎有一定影响。

  而当地的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达1570个/cm3,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空气氧含量平均值达22.58%,超出正常空气水平(20.95%)1.6个百分点,是名副其实的富氧环境、天然氧吧。

  重庆双胞胎第一村双胞胎双胞胎 徐敬容 徐敬群两姐妹。 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据四屏镇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双胞胎村拥有耕地3521亩,林地近19980亩,当地居民大部分生活农产品都为自己种植,自己食用。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安逸、健康,享受着城市里体验不到的悠然自在。

  目前,当地也组织了大量专家赴当地调查研究,关于双胞胎村的调查研究已经有数年,在调查研究结果发布之前,关于这个村双胞胎扎堆的谜团依然未解。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