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三角进一步向中小城市覆盖

2016年05月16日 14:35   来源:无锡日报   央视新闻

  “铁路运行图调整”,简称“调图”,这一术语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换句话说,就是列车时刻表要换了。5月15日起开始进行的这次“调图”是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列车运行调整。遥想2007年,那是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也就是首次在我国铁路既有线上开行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的背景下实行的“调图”,以“提速”为标志,而10年之后的大调图又会给铁路出行带来哪些变化?

  ■中小城市由“插曲”成为“主旋律”

  为纪念青藏铁路开通,一首《天路》唱出了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此次调图将使那句“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的歌词成为更多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旅客的真实感受。

  铁路新运行图共安排开行旅客列车3400对,其中动车组列车2100多对、普速列车1200多对,旅客列车较原图增加近300对。而调图的重点不在于运量增加,而是在于重心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比如,在京沪、京广、沪昆等高铁线路增开晚间和早间时段的动车组列车100对,为中小城市去往临近大城市的旅客提供便利;增开地级城市间始发终到普速列车38对,地市级城市间人员来往和商贸文化交流更密切;增开中西部地区旅客列车近100对,提高中西部地区铁路客运服务有效供给;首次开行了贵阳北至北京西高铁动卧列车,满足旅客夜间出行需求。

  长三角是铁路开行网络较密的地区,但仍然有进一步向中小城市覆盖的需求,此次调图多条线、多站点、多方向增开地级城市间普速列车和中西部旅客列车成为一大亮点。记者从上海铁路局了解到,5月15日起开行的上海至漯河、金华至聊城、苏州至长治北等线路上,更多的中小城市将被纳入其中。这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中小城市群间交通条件。

  ■东部沿江城市群与中西地区距离缩短

  此次“调图”,全国铁路网的整体运输能力有效提升,全路客座能力增长近8%,运力的增加能否解决春运“一票难求”的老问题?

  随着高铁列车的加密,高铁动车网络进一步向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延伸,使传统的春运紧张线路,包括东北三省、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广西以及部分中部地区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然而,目前,云贵川等方向仍然是票源较为紧张的线路,虽运能有所增加,但仍难以避免“一票难求”的情况出现。

  此次“调图”,瞄准春运紧张线路,优化运力投放,东部沿江城市群与中西地区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比如,“调图”后,南通至南京、汉口和重庆北等方向动车组列车13对,开行普速列车21对,沿线城市至长三角和我国中西部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认为,运能释放除了有赖于新建铁路的投用,提高统筹管理能力也能够提升运输能力。此次“调图”更加注重用好管好全国铁路网,通过统筹运力资源,采用新的列车运行技术,创新运输组织方式,有效提升了全国铁路网的整体运输能力。(新华社)

  链接

  哪些线路变化大?

  增开早晚动车组最多的高铁——京沪高铁,每天增开20对早晚动车组列车,其中北京南至上海虹桥在早7点和晚7点安排对开。

  增开普速列车最多的铁路线——京沪线,每天增开列车10对,主要有长治北~苏州、洛阳~南通、温州~青岛北等列车,都是同方向首次开行旅客列车。

  从最东南开到最东北的列车——福州到哈尔滨的k1546/7、k1548/5次列车,这趟列车沿途停靠武夷山、九江、麻城、阜阳、商丘南、菏泽、衡水、天津、山海关、沈阳北、长春等车站,全程运行时间48小时,跨越11个省市。(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