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理想、为生计 街头艺人逐梦台北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邢利宇
在台北街头进行艺术表演,是时下许多台湾人的梦想。
2016年度台北市街头艺人审议活动28日起在孙中山纪念馆举行。杂技、扯铃、歌唱、舞蹈……烈日下,来自台湾各县市、甚至海外的申请者,在指定区域内各显神通。
要在台北街头表演并获得观众“打赏”(指收取小费),须经过台北市文化局颁发许可证。这一制度从2005年实施至今,已有近1400组街头艺人获得证照,可以在台北82处展演场所的231个点表演。
今年的申请者共496组,创历年新高。申请者中,既有16岁的高中生,也有83岁的少数民族老人。参与者卧虎藏龙,有已获得7个县市许可照者,还有今年5月刚发行唱片的新锐歌手。
台北市文化局艺术发展科艺文展演股股长马祖钧告诉中新社记者,对街头艺人进行审议,是为维持表演水平;希望通过街头艺人,让台北市城市空间更多元化,营造好的艺术人文气息,让民众能近距离接触艺术。
曾凭借扯铃技艺,在大陆《中国达人秀》第五季进入六强的郑湧苍,当天也前来参加审议。身材微胖的他,表演抛铃、转体、甩绳等扯铃技艺时却非常灵活。
刚满17岁的郑湧苍是高中二年级学生,练习扯铃已有9年,起初是为了维持好的体型,后来发展成兴趣。他说,“表演者最喜欢的是掌声,现在偶尔在饭店表演时还会被大陆游客认出来,蛮开心的。”
当天的申请者分为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意工艺等组别。台湾戏曲学院二年级学生卢彦桦等四位女生表演的杂技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拍照。
卢彦桦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喜欢舞台表演,希望用肢体语言向观众传递快乐。“现在每天要训练六个小时左右,辛苦是必然的。但为了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
在街头表演,不仅可以实现艺人的理想,还可获得收入。卢彦桦说,不会在意观众是否“打赏”,即使没有多少收入也会继续做下去;希望未来可以拿到多个县市的证照,进行环岛表演。
1978年出生的邱伟迪,则希望以表演维持生计。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他,曾在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地的街头表演过。现在他希望尽快拿到台北的许可证。
邱伟迪说,街头表演的收入会比在学校里当老师略高;希望游客多一些,收入也能高一点。
审议会中,有不少人举家前来。萨克斯表演者李祥睿是早产儿,双目失明的他学习萨克斯3年多,已取得花莲、宜兰等7个县市的街头艺人许可证。
李祥睿的父亲李俊升在一旁协助不到20岁的儿子。李父告诉中新社记者,希望儿子在音乐的熏陶下,人格能有长足的进步,未来还可凭此一技之长生活。
在街头表演正为越来越多人所青睐。据马祖钧介绍,目前台北、新北等16个主要县市有街头艺人审议制度。年满16周岁的民众皆可申请台北街头艺人许可证,文化局将根据表演者的表演水平、是否适合户外表演、与观众互动程度等进行评判。近年来,每年有近20%申请者通过审议获得许可证。
作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台北市近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申请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拥有新北市街头艺人许可证的阿龙,去年参加台北市的审议时未通过,今年第二次参加。
已表演街舞和魔术四年的他,现在每月收入约三万元新台币。“经济上并没有负担,表演时不会太在意打赏情况。”阿龙说,我喜欢这份工作,可以和观众互动,带给大家欢乐。同时,工作时间相对短,弹性还比较大。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