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秒百亿亿次计算机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

2016年07月05日 11: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的超级计算机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7月4日,中科曙光在北京宣布启动“E级超算”预研项目,“E级”就是10的18次方,1后面18个零的庞大数字。这个项目已经被写入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分别由中科曙光、国防科大、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时研制,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

  刚刚在德国法兰克福落幕的“2016世界超算大会”,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取代天河二号成为新的世界冠军。这是全球第一台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高达12.54亿亿次/秒,持续性能达到9.3亿亿次/秒。研发“E级超算”被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下一个战略制高点,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自己的研发计划。

  研制这么快的计算机用来干什么?这既是很多人的问题,也是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的矛盾。超级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但由于能耗越来越大,而应用范围却并没有相应扩大。

  “超级计算机在高性能与通用性方面一直存在矛盾。”中科院院士李国杰是曙光公司的开创者之一,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对称式结构计算机——曙光一号。

  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说,超级计算机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面对着存储、可靠性、能耗、扩展性以及应用创新等问题。在每秒10亿次计算能力的时候,超级计算机主要是用于工程计算或者科学计算,但是到了百亿亿次计算能力时,已经很难有一个题目需要这么大的规模,传统的科学计算领域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题目了。

  “所以超级计算机未来向何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最重要的挑战。在E级应用创新方面,我们希望把传统的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向云服务和数据处理去延伸。”历军介绍,在这些方面曙光公司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未来最新的E级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可能来自于云计算、云服务,来自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对于E级计算机来说,应用是最大的挑战。”曙光公司副总裁邵宗有一言以蔽之,“如果超级计算机技术不能在市场上获得应有的回报,这个市场会萎缩,研发投入就会萎缩。”

  生命科学、流体空气力学、仿真、气象、气候、环境等是超级计算机传统的几大应用,而超级计算机如何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新的发展方向。

  邵宗有介绍,曙光公司有3000多个高性能计算机客户,在5年前,这些客户基本上是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但是现在,高性能计算机的销售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3的高性能计算机是用于数据处理。刚刚在贵州大山里落成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一晚上可以产生100PB的庞大数据量,背后的超级计算机就是曙光提供的。

  他还展示了另一个具体应用,利用数据进行科技治霾。

  “霾的成因分析比天气预报更复杂,霾是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的一个应用,天气预报主要是大气物理,霾是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结合的产物,所以计算更加复杂。”邵宗有介绍,通过超级计算机的语言解析,现在发现了一个过去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东南沿海的船舶对东南沿海地区雾霾的产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给万吨轮船装上自动识别系统,这些系统每天在东南沿海和内地运河发回3000亿条记录,这3000亿条再加到大气物理和大气预报的模式里面,可以计算东南沿海的雾霾成因。”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张云泉指出,E级超算可以应对一些具有重大计算的需求,如全球气候变化模拟、天体物理大数据的处理、模拟宇宙的演化、模拟新型材料及核武器等。同时,除了科学计算,它也将在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发挥重大价值,帮助提高人们对各领域日益剧增的海量数据处理利用的能力,并从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和新机会。因此,E级超算具有极高的科学、社会、经济和产业生态价值。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