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蓝皮书:移动互联迎来“拐点”

2016年07月07日 14:09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迈入转折期:智能手机样式雷同,换手机的意愿不那么强烈了;移动外卖平台、洗车、洗衣、家政APP所剩无几;海购增长放缓;微博、微信用起来有些“审美疲劳”了……

  7月6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剖析移动互联网自身的变化脉络以及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问诊把脉。

  政务微博增速放缓

  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主编、人民网原副总裁官建文指出,在各行业紧锣密鼓应对移动转型的同时,移动互联网自身发展也迎来转型——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前行,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

  以应用转型为例,当前各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已相当众多,如何避免同质化,确保优质内容,需要认真对待。截至2015年12月,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为152390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4706个,公务人员微博37684个。全国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部委微信公众号拥有率超过40%。从目前情况看,机构政务微博微信不太可能继续大幅增长,公务人员个人微博微信仍有发展潜力,但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不可能继续大幅增长。

  有专家指出,下一步,政务微博微信不必追求量的扩张,应该沉下去做内容、做服务,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解疑释惑,让民众愿意看、喜欢看、主动找来看。

  智能新闻魅力十足

  关于机器人新闻是否能够打破依赖密集人力的新闻行业生态的讨论,越来越热。2015年9月,腾讯财经开发Dreamwriter应用,在国内最先试水机器人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2015年11月,新华社推出新闻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蓝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媒体人预见到智能新闻生产在媒体行业的未来地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负责人王琼认为,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新闻、传感器新闻等智能新闻生产,以及个性化推荐、情景化感知、智能语音播报等智能新闻阅听,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魅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写作还处于“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简单模式,不够自由个性、缺乏质感与温度,等等。未来的虚拟现实不仅事关视觉、听觉,还会涉及嗅觉、触觉、味觉,构造一个与真实环境相似的世界。

  “通过机器分析来预测什么样的文风能使新闻传播得更远;自动识别那些对某类新闻感兴趣的人群,并针对他们进行写作;预测某人或某个群体读到某条消息后的情绪反应等,写作将更多变成由用户驱动的过程。”王琼对智能新闻生产的前景表示乐观。

  电子证据尚待立法

  在移动互联网趋稳的发展态势下,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蓝皮书指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综合性立法步伐加快,对移动端信息内容治理走向常态化。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证据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微信上借钱,聊天记录能不能直接当作证据?聊天记录反映的行为是不是用户的行为,等等。

  当前移动互联网上非法软件、流氓软件数量巨大,电子数据被篡改甚至伪造的风险极高,一旦对数据产生怀疑,势必要启动司法鉴定程序,涉及疑难案件时请谁鉴定、如何鉴定,是否能做出科学准确的鉴定,仍有待实践验证。

  专家指出,移动互联网立法需要进一步体系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电子证据立法,完善电子证据规则。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