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爱说话只发鸡汤 “官样朋友圈”如何形成

2016年07月15日 07:25   来源:京华时报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声音、多样诉求,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也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仔细研究不同群体的微信朋友圈,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领导干部在朋友圈一般都比较沉默,而且级别越高越不爱在朋友圈说话,他们几乎从不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即使偶尔更新也以转发“心灵鸡汤”、分享风景照为主。这个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非常普遍,完全可以用“官样朋友圈”为之命名。

  最近,《人民日报》一篇报道在谈及这个现象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不愿面对网络、无视舆论生态变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不察民情、不问民意,反映了他们触网时的“鸵鸟心态”。将患有“网络恐惧症”的领导干部喻为鸵鸟,确实形象——或许在这些人的意识中,网络世界复杂而凶险,保持沉默才是最佳策略。

  按照中央要求,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领导干部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担心祸从口出,对朋友圈敬而远之。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官样朋友圈”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当今的官场文化并不鼓励官员有“个性”,反倒主张面目越模糊越好。笔者不止一次听一些公务员朋友说过,在体制内生存不怕你跟其他人言行相同,就怕你跟别人不同。当别的领导干部都在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如果有谁表现得特别活跃,就很容易被贴上“爱出风头”“不够稳重”的标签。

  现实中,每有重大事件发生,我们的领导干部的朋友圈几乎看不到波澜,而很多外国政客却把社交网络当作塑造个人形象的平台,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发表观点。倒不是说后一种模式一定更好,但官场“千人一面”、领导干部不敢张扬个性,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政治生态。

  导致“官样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领导干部将网络当作可能影响个人仕途的危险因素,而非加分因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体制内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管住嘴”。在朋友圈“乱说话”,很可能会被过度解读或被人“打小报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

  事实上,官员群体中有不少富有真知灼见的人,但在一种不健康的政治生态中,他们退休前通常都会韬光养晦,不愿意通过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而当“官样朋友圈”成为官场主流,很多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也开始显现出“鸵鸟心态”,或是表现得像个“鸡汤爱好者”,或成为网上网下“两面人”。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声音、多样诉求,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也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民众期望看到善用网络、善于与网友打成一片的新型官员,而非思想观念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鸵鸟干部”。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级别官员作出表率。

  本报特约评论员 汤嘉琛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