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长许勤:打造深圳标准 提早布局未来产业

2016年08月02日 07:4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张璐晶 深圳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深圳报道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有人说创新创业就是这座城市的基因。

  曾几何时,深圳是淘金的代名词,无数人怀揣梦想来到这里。这是一个“快餐盒饭”与“生猛海鲜”共存的地方,这是一个30岁结婚都嫌早的地方,这也是一个不要看不起任何人的地方。

  30多年前,深圳还是广东惠阳地区小县宝安的一个小村庄,1979年深圳开始建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8月26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深圳生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是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虽然这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令人惊艳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如今“深圳速度”正在向“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转型。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区”的光环给了深圳机会,也给了深圳压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首站便来到深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经济特区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十三五”开局,深圳如何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将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城市?在这里创业、守业、再创业的企业家们又有怎样精彩的故事?

  总书记:深圳要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深圳是全国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工作,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广东之行,首站便来到深圳。

  习近平总书记既来到被视为深圳改革开放30多年缩影的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社区,也来到代表深圳未来与希望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光启、腾讯两家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创新发展。

  在此次深圳之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莲花山公园,深情瞻仰邓小平塑像,并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习近平总书记说,30年过去了,广东、深圳的实践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的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201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回忆起自己到广东进行考察调研时表示,希望广东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对于深圳,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1978年我去的时候还是一个渔村,现在变成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城市。我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为经济特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批示指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批示要求,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深圳基因:创新创业

 

  深圳的4个“90%”都来自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长期以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摆在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8年以来,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去年又出台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正抓紧制定新的吸引人才、鼓励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709.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5%,占比水平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24家,约占广东省的一半;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283家,约为2008年的6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6项,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13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5万件,分别是“十一五”的1.8倍、4.5倍和3.2倍;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8.4万件,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2016年4月末,深圳公布了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全市生产总值3887.9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2014年、2015年同期提高1.1个、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增速1.7和1.1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开年首季“开门红”。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广东省经济面临“双重挤压”的大环境下,深圳市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优良表现来之不易。

  对于“开门红”的成绩,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这得益于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咬住“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深圳非常尊重企业家,他们都很了不起。”马兴瑞说,“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1991年,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在深圳成立。迈瑞董事长李西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迈瑞的发展基本上是跟着深圳抓高科技的过程走过来的,我们对深圳很有感情,可以说迈瑞的发展占足了深圳给高科技企业发展创造的环境土壤的优势”。

  和已经成功的迈瑞选择在深圳起步一样,海归博士刘自鸿2012年选择了在深圳和硅谷同时创业。

  “深圳和硅谷都是移民城市,都有开放多元的移民文化及活力四射的环境,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敢闯敢试的人聚集起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是很多城市所不具有的特征,对于创新创业非常有利。”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电子产业链非常发达,这在美国硅谷是没有的。深圳毗邻香港,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世界客户,特别是出台了很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开明政策,使得我们这些海归能够安定下来,集中精力加速产品和技术研发。”

  201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刊登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以创新驱动提升供给能力 以质量引领扩大有效供给》的文章。

  文章指出,创新水平决定供给能力。深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要求,着力推动创新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创新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

  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深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要求,把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作为主攻方向,对标国际一流供给体系,将设计、标准、品牌作为提升供给质量的三大支撑,实施提升工业设计、打造深圳标准、培育自主品牌三大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推动高端消费回流,引领消费潮流。

  马兴瑞表示,“十三五”时期,深圳将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更大力度补齐创新发展短板,以更大力度发展创新型产业,以更大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以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增创发展新动能,着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为加快创新型广东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造中国硅谷,深圳转型升级的“四路纵队”

  在6月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深圳市长许勤转达了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对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问候,并表示,深圳愿意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论坛的合作,并期待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办城市,深圳将为论坛的举办提供一流条件、一流服务。

  施瓦布表示,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的硅谷,是华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希望未来深圳能深度参与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的发展,继大连、天津之后,成为第三个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国城市。“祝福深圳——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军力量。”在赠书上施瓦布这样题词。

  深圳经济领跑全国,但要一直保持“优等生”的地位也并非易事。如何转型升级?哪些产业将会成为深圳经济的新名片?

  深圳市长许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深圳下一步重点发展的产业,深圳在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做了安排和部署。目前,深圳已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深圳从2009年开始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十二五”期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约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产业总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

  在未来产业方面,自2013年开始,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前瞻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2015年未来产业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由53.7%提高到58.8%,提高5.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542.8亿元,占GDP比重为14.5%,增速达15.9%,高于GDP增速7个百分点;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421万标箱,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三位;科技服务行业年均增长25%,2015年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 1483亿元。

  在优势传统产业方面,加快推动黄金珠宝、服装、钟表、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深圳获iF国际设计奖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拥有驰名商标159个,是“十一五”末的2.6倍,累计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超过1.7万家。

  对于传统产业如何升级,传统产业的升级如何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许勤以女装举例,“我们的目标是鼓励企业用全球的设计团队来提高设计水平,让企业走向设计、研发、品牌和市场总部的这个方向,不是鼓励生产,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都可以。”

 

  专访深圳市市长许勤:

 

  打造深圳标准 提早布局未来产业

  在深圳工作8年,深圳市市长许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深圳”。许勤市长说,深圳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新兴的城市,市民的批判精神一直很强,这也促使政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做服务型政府。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如何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专访深圳市市长许勤详解深圳发展规划。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深圳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发展曾得益于特区优势,如今深圳如何发挥优势激发特区的发展活力?

  许勤: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勉励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难题、增活力,以全方位开放聚资源、促发展,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曾创造过“深圳速度”,近年来又提出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请您谈谈这个转变。

  许勤:深圳能迈出很好的一步,实际上很重要的是非常忠实地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很好地去按照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去办事。要以创新来实现动力转换、以转型推动结构优化、以质量引领速度换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再升级、再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像我们从发展思路上这几年提的就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打造深圳标准,它主要就是为了采集一流标准。

  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眼于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打造“深圳质量”,把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在“深圳质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2014年,按照总书记关于“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深圳标准”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质量,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做出新探索。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通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较早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保持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过去5年打造“深圳质量”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有力地佐证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未来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领跑全国,您认为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许勤:深圳很早以前就提出未来深圳要做什么,深圳应该做的不仅是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也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技术,最终产品可以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技术,靠专利许可去赚钱、靠技术干股去赚钱,要走到那一步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2012年、2013年当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下一步什么产业会形成规模。我们现在定的是生命健康产业,这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特殊群体等,从助听器、轮椅,到小孩、特殊群体的专用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都很高,而且人们以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身体更在意,这个产业我们已经早早布局。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市政府如何布局高新科技产业?

  许勤:深圳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全球最领先的城市之一,早在几年前深圳就确定了无人机这个重点,当时更多的是看到了未来。

  另外我们非常关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我们跟航天中心、国家航天科技集团都进行了合作。我们要把相关技术民用化。比如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那是一个绝对精密的健康医疗体系,它可以检测到身体里任何一个小的变化,确保宇航员能够在一种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在太空工作生活。这些检测技术实际上在深圳很快就可以民用化,比如用于老人的心血管检测。

  还有就是我们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未来深圳要往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这个方向走。

  《中国经济周刊》:“十三五”时期,深圳如何布局和规划,实现新常态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许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重点概括为:紧扣一个总目标(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聚焦一个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落实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一个制高点(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一大战略平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详解一下抢占一个制高点中的发展信息经济。

  许勤: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信息经济全面发展。

  谁能在信息经济发展上抢先发力,谁将形成“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更强大的外溢发展能力和产业控制能力,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相反,如果在信息经济发展上把握不准、动作不快,将沦为网络经济的“加工厂”,丧失过去已经形成的比较竞争优势,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

  七个创业者的深圳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深圳报道

  人物摄影: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汽车快速地行驶在深圳深南大道科技园段,道路两边一家家中国公司的高楼拔地而起,腾讯、华为、中兴、迈瑞、联想、金蝶、创维、TCL等等。

  就像深圳的天气,大雨时倾盆如注,晴天时万里无云,在这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每一天都有新的创业故事发生,其中既有成功者的欢呼,也有再创业的决心,更多的是初创者们的无畏和勇气,在这里,一个个创业、创富的故事正在进行,这些创业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深圳,到底原因何在?

  故事一

  柔宇科技——

  制造全球最薄的柔性屏就像在豆腐上盖大楼

  2014年8月,刘自鸿创立的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发布厚度0.01毫米、全球最薄的柔性显示屏。

  2016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刘自鸿作为代表出席座谈会,并向总书记汇报了柔宇科技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刘自鸿表示,国家如此支持青年一代的创新创业,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得更好,这是青年一代对国家应尽的历史责任。

  谈及为什么会想到做柔性显示屏?刘自鸿回忆,2006年刚到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的他躺在校园的草坪上,“脑洞大开”地想: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会是什么?

  如果人们靠视觉获得70%以上的信息,那么笨重的显示器和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便携需求间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可以任意弯曲的柔性显示屏?

  刘自鸿举例说,如果屏幕可以卷曲,那么手机拉开可以成为Pad,Pad又可以和PC融合成一个东西,这不仅仅会影响到硬件,像汽车的中控台、运动服装、智能家居等都可以将薄膜置入其中,带来新的可能性。

  2015年7月,柔宇科技在深圳龙岗生产基地宣布,其全球首条超薄高清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触摸屏实现量产,设计月产能可达100万片。此前不久,柔宇科技获得11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刘自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套技术是柔宇科技独创的,不是跟随三星等公司的路线,而是用自己的背板技术、柔性基材、电路设计等,让卷曲半径更小,让生产工艺更简单。

  “如果说传统显示器是做在玻璃上,好比是在水泥地上盖大楼,那么柔宇科技做的就是在很薄很薄的薄膜上盖高楼,就像是在豆腐上盖大楼,而且我们成功了。”刘自鸿说。

  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申请或储备了300余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涉及材料、工艺、器件、电路及产品设计等领域,涵盖了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等产品。

  故事二

  中科微光——

  年轻团队做出全球最细内窥镜导丝

  和已经成为航母级医疗设备企业的迈瑞不同,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微光”)是一家非常年轻又不容忽视的新公司。

  中科微光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锐今年33岁,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创业者。朱锐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又去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博士。在研究生期间,他就一直致力于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研究,并率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商业化内窥OCT造影系统,2011年凭此获得深圳创业之星大赛初创组冠军。

  夺冠后,风投和合作伙伴都来了。还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朱锐面临继续学业还是退学创业的选择?

  朱锐选择了后者,并选择深圳作为创业地,他认为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最适合年轻人创业,而且这里还有一种把实验室的技术商业化的浓厚氛围,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深圳提供的土壤是最优渥的。

  “内窥镜到底能做到多细?我们一直想挑战极限。”朱锐说,中科微光2013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OCT扫描仪,探头直径1毫米;2015年做出直径0.86毫米的全球最细内窥镜,打破美国公司0.92毫米的纪录,预计到2018年获得临床认证后,将可以真正走进医院。

  内窥镜做这么细有什么用?“光纤内窥技术出现以前,没有设备可对血管内部进行3D扫描。”朱锐表示,细小光纤做出的丝状内窥镜,可以深入人体血管,以一缕微光洞照秋毫,精准诊断血栓类型,减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

  举例来说,心脏支架手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造福了心血管病的患者。但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仍然是第三代金属药物洗脱支架。金属支架一旦植入,就要和患者“终生相伴”。此外由于身体对外来金属的排斥反应,很容易引发血栓,危害患者生命。

  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冠脉支架并不需要在身体里装一辈子,支架在介入冠状动脉6个月后,便已完成使命,可以“功成身退”让血管恢复其原来的面貌。因此可降解支架成为下一代心脏支架手术的选择。但可降解支架由于非金属属性使得医生无法使用常规的医疗仪器监测,这时朱锐团队正在研发的高速3D内窥OCT影像系统就会派上用场,借助微光学探头等技术,对于心脏支架手术和易损板块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代表着内窥OCT的最高技术水平。

  如今的朱锐早已不再是那个为筹措资金发愁的创业新兵,对于投资人他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懂得医疗行业、有全产业布局的战略投资者。

  “内窥OCT造影设备今天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10年之后很可能成为医院微创手术时医生常用的高技术装备。中科微光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将光纤光学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在更加微小的尺度上为医生打开一扇窗户。”朱锐说。

  故事三

  迈瑞医疗——

  打造航母级医疗设备企业的25年

  1991年,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在深圳成立。谈起当年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迈瑞董事长李西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产业链最适合高科技发展,30年前深圳有一批加工型企业,包括电路板、电镀、模具等,做得都很国际化,质量管理也非常到位,再加上几位创始人当时都在深圳工作,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深圳开始。

  “广东人的文化是大钱小钱都赚,晚上要喝一碗粥,走到街上去,再小的生意他都给你做。”李西廷说,“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真正能够在深圳创业、能够给深圳做出贡献的都是外地人,在这里没有人会感受到歧视。”

  自创立以来,迈瑞每年将10%的年销售额投入研发,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每年推出10余款新产品,平均每款新产品至少运用10项专利技术。截至2015年1月,专利总申请量超过1700件,专利总授权量超过1367件,其中近15%为在美国注册的发明专利。目前迈瑞的研发中心分布在美国西雅图、新泽西,中国深圳、北京、南京、西安、成都等地。

  随着迈瑞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2006年迈瑞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

  2014年迈瑞的销售额达到81.9亿元人民币,2008年到2014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4%。2015年,已在美股闯荡了近10年的迈瑞启动了私有化进程,截至2016年3月,迈瑞宣布已经完成了价值33亿美元的私有化交易。

  如今迈瑞的产品涵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数字黑白超、台式彩超和便携式彩超均来自迈瑞。 迈瑞超声系统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迈瑞还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超声技术,将超声技术应用拓展到麻醉科、急诊科和运动场等;每年为全球数千名医生提供超声技能培训。

  提及未来,迈瑞总裁成明和表示,中国医疗设备要想真正国际化,最终还是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美国、欧洲已经提前利用专利做了严密的布局。比如美国有一项彩超的专利是“不能做10磅以下的彩超产品”,如果做了就要给他付专利费。

  “这还是人家十几年前的想象力。”成明和说,“到最后如果你想做这款产品,只能通过资本的力量和并购的手段把专利买下来,否则绕不过去,要不就只能放弃,或者等他的专利20年后过期,再晚发展20年。”

  “所以,政府还是要打造航母型大企业出海,培养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医疗设备在国际医疗设备市场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李西廷说。

  故事四

  联合利丰——

  对供应链技术的认识应超越物流和进出口阶段

  在深圳创业的企业家们都提到过这里电子产业链发达的特点。由于深圳的产业和外贸优势,这里聚集着中国80%以上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总部。

  2016年5月深圳市联合利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利丰”)获得赛富投资基金3亿元战略投资,并获得江苏银行20亿元的战略授信。2015年联合利丰的业务同比增速达到100%,2015年业务量突破100亿元。

  联合利丰董事长黄俊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利丰从深圳起步得益于深圳的供应链行业市场化程度高,消费类电子等行业因为市场竞争对供应链有刚性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要快、要轻。联合利丰将这些企业客户的通关速度做到了最快。

  黄俊武表示,面临供应链行业的激烈竞争,不仅要从成本和交付时效上严控,未来联合利丰还致力于打造一套信息化的云系统,帮助企业降低管理和营销成本。“如果对于供应链技术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物流和进出口等阶段,认为供应链技术已经是一片红海,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黄俊武说。

  2016年5月,联合利丰成立联合利丰供应链技术研究院,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供应链平台的价值。

  故事五

  润泰供应链——

  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和政府的难题。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润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润泰”)从成立之初就将服务对象锁定为中小微企业,润泰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82亿元人民币,2016年预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优链是润泰独立运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我们的目标是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润泰CEO及优链创始人高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概80%是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是这些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作为供应链公司,可以看到上下游企业每一家的供应链,展现在优链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金融网络数据库。”高伟说,“所以优链评估企业不是用银行的固定资产、注册资本这一套传统方法,而是希望通过企业和行业的大数据和供应链管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优链平台上线以来,已经服务了超过3300家中小微企业,月交易服务额过亿元。优链的目标是为中国百万中小微企业提供跨境B2B交易服务并最终建设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交易服务平台。”高伟说。

  故事六

  碳云智能——

  打造生命大数据平台

和创业新兵不一样,碳云智能创始人兼CEO王俊再创业的起点仍然选择了深圳。

 

  2015年华大基因董事合伙人王俊离职后创办了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碳云智能”),除了碳代表生命外,公司名字中还加入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概念。

  这家成立刚刚半年的公司在今年4月完成了10亿元的A轮融资,7月又获得了3亿元的新一轮融资。目前这家公司的投后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

  碳云智能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王俊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全世界的男人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一个Y染色体的男人,所有的女人都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的一个女人。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这是共识,但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准确的时间以及确定的数字后多少还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王俊对此的解释是,这说明第一,生命本身是可以被数字化的;第二,生命本身是可以被人工智能化的;第三,生命本身是可以被网络化的。

  王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碳云智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首先是获取数据,碳云智能的数据的来源一部分靠自己的技术能力获取,靠团队的核心技术获取的有基因数据、微生物数据(肠道、口腔、皮肤等)、蛋白及代谢数据(尿液、汗液、血液等)等;另一部分靠合作伙伴获取,合作伙伴包括研究机构、药厂、体检中心、医院、诊断公司、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的数据有临床及体检数据、环境数据、运动数据、饮食数据等。第二件事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数据。第三件事是将数据商业化,帮助人们做健康管理、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等,比如皮肤美容,用户可以通过碳云智能的线下体系进行皮肤测试,之后碳云智能会基于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或者O2O服务。

  目前,碳云智能在做一个“生命的数字化与长寿”的项目,它可以判断人类的衰老状况,也许未来可以由你的基因反馈给你一个最佳的抗衰老方案。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