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29项举措助力自贸区建设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6年08月08日 10:30   来源:中国水运报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如何便利监管环境,提升海事服务水平,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海事机构面前的一次契机。

   三年来,上海海事局先后实施了29项创新监管服务举措,其中船舶进出口岸审批电子化、集约登轮检查制度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支持。日前,本报记者就海事服务自贸区建设相关问题采访了上海海事局驻自贸办筹备组组长王勇。

   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海事服务自贸区建设伊始,我们就致力于平稳有序推进简政放权系列举措。”王勇介绍。数据显示,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建设至今,上海海事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项,取消行政备案项目8项,停止实施行政备案项目26项,取消行政事业收费项目16项,暂停实施相关规定类项目4项,分批下放25项行政审批项目至自贸区海事机构。

   为贯彻“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海事部门制定并公布海事权力清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而清理和减免船舶进出港口环节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了航运企业的负担,降低了口岸通关成本。

   “网上政务中心也为区内海事行政许可提供网上办理平台。以危防类行政审批为例,其在线办理率已达到93.2%,这大大减少了相对人的衍生成本,提升了海事公共服务能力。”王勇说。

   完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

   利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服务效能,是海事服务自贸区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探索信息化、智能化监管,该局实现了对自贸试验区海事监管需求的精准判断和科学处置。

   2014年底,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复在上海成立中国船舶动态监控中心。今年初,上海海事局与华为公司达成海事共享数据库建设协议。这将进一步完善海事监管信息采集体系,加强海事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海事共享数据架构,推进全国海事统一的数据平台建设,也为口岸部门间“三互”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能够不登轮检查的不再登轮检查,必须登轮检查的事项,一次完成海事监管所有执法检查。”为对标国际先进海事监管理念,海事部门推行了集约化执法;在港口国监督方面,实施“船长告知书”制度,使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对港口海事监管水平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自贸试验区挂牌建设以来,进出洋山深水港的船舶共79783艘次,其中国际航行船舶24449艘次,上海海事局通过开展集约化执法,对区内国际航行船舶实施港口国监督检查共计574艘次,查出缺陷2468项,实现了上海自贸区港口运输的安全运营。

   提升贸易运输便利化水平

   随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建设走向深入,海事部门不断完善数据格式与发布形式,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上海口岸计划动态的统一发布和网上信息共享,并在加快通关一体化,拓展单一窗口功能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提高国际贸易运输效率,该局还致力于全面实现船舶进出口岸审批电子化。在自贸区范围内一方面实现国际航行船舶口岸查验全程电子化;另一方面推行国际航行船舶驶离洋山港口岸查验“先许可、后查验”服务,实现船舶出口岸查验业务材料一次办结“零等待”,“船舶出口岸许可”即到即取、多份申请材料开航前一次提交、多艘船舶一次办结的“零等待”便利服务。将办结时间由原先平均20分钟缩短至2分钟以内,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约20%。

   此外,“四双”服务也切切实实地促进了港口营运效率的提升。记者了解到,海事部门在自贸试验区推出了“双档”靠泊(即双船并靠)、“双套”作业(即码头前沿水域双船离泊双船靠泊)、“双向”通航及“双窗口”离泊(即船舶在顺流、逆流两个时间窗口均可离泊)等“四双”服务举措。截至今年上半年,共实施双档作业9624艘次,双套作业4312艘次,“双窗口”作业464艘次,实现“双向”通航1204艘次。据不完全统计,“四双”举措的实施为港航企业释放产能约3亿元。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