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

2016年09月19日 10:0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日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日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和 水生态 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建沿江 绿色生态 廊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因此,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是新一轮的大干快上,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要求,今后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其中,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重点是严格治理工业污染、严格处置城镇污水垃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防控船舶污染。二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重点是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江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三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是加强水源地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四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重点是合理划分岸线功能、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这位负责人强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今后,长江经济带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这位负责人指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今后将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围绕解决支流“不畅”问题,有序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 枢纽 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商业模式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优化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积极发展航空快递。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大中小结合提高城镇化质量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

  这位负责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长江上中下游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

  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规划纲要》提出,首先,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2小时通达。

  其次,拓宽进城落户渠道,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统筹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与此同时,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统筹推进技术扩散、产业扩散、 公共服务 扩散、就业扩大四个同步,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再次,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此外,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 环境治理 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