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行发布前三季度金融数据 前9个月住房贷款增速加快

2016年10月19日 14:27   来源:京华时报   余雪菲

  央行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金融数据延续了8月的回升势头,新增信贷及社融增速远超预期。前9个月个人房贷同比多增近两万亿,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35.7%。

  M1增速高位回落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9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略高于8月的11.4%;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M1高位回落,主要是M1当中单位活期存款增速回落。一是受国庆假期影响,部分单位活期存款转为收益率更高的品种;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借款客户在季末时点集中归还借款利息。

  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2万亿元,比过去5年该月平均增量高出5298.8亿元。其中,9月份新增贷款高达1.22万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从贷款结构看,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4466亿元,创二季度以来新高。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研究员温彬表示,上述金融统计数据一方面反映随着实体经济企稳,企业投资和信贷需求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信贷策略从“重零售、轻公司”向均衡投放转变。

  住房贷款增长明显

  今年房地产销售飙升,资金回流地产业现象明显。央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

  阮健弘表示,前九个月,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为35.7%。9月个人住房贷款为4759亿元,前9月累计新增3.63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

  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为何较快?阮健弘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分化,部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成交活跃。同时,也与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资产配置有关系。

  他还指出,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占比较高,有特殊因素。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力度较大,不良贷款的核销也在加快,企业贷款乃至全部贷款的增速是下降的。

  近期,一些城市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阮健弘认为,未来房地产贷款的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研究员温彬认为,在各地陆续出台房地产调控紧缩政策的背景下,预计四季度按揭贷款增量会逐月回落。

  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

  对公贷款方面,9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7万亿元,8月只有1209亿元。其中,9月短期贷款增加65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1万亿元。这表明,8月短期及中长期贷款全面减少的局面全面逆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投资意愿大幅回暖。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外汇占款环比下降3375亿元,至22.91万亿元,为连续第11个月下滑,并创2016年1月来最大降幅。

  阮健弘表示,9月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出现双下降。9月出境游上升,央行提供了外汇流动性,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持。阮健弘还表示,9月外汇占款和外储变化不一致,主要与部分外汇储备投资资产价格上涨及一些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导致的币值重估等因素有关。

  此外,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温彬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基调,受CPI增速回升和人民币贬值压力影响,预计年内不会出台降息措施。同时,尽管央行通过以“逆回购+MLF”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平稳,但随着外汇占款收缩力度不断加大,年内仍有一次降准可能。

  京华时报记者余雪菲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