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舞者的“回归”:心有戚戚焉

2016年10月19日 15: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林春茵 钟秋香

  从17岁那年的《梁祝》,到三十而立的《但愿人长久》,从内地赴港的青年舞者陈俊在跳过30多场舞剧后,感觉自己“已经触摸到用中国情感打动观众的一些门道”。

  19日,香港舞蹈团首席演员陈俊在福建泰宁开讲“海峡两岸舞蹈名家大讲坛”第五讲,评述中西视角下舞蹈作品如何体现中国情感。陈俊坦言,中国舞蹈的人文神韵,是能够在中西合璧的香港城市文化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最终法宝。

  2001年,原籍江西九江的陈俊自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毕业,被香港演艺学院中国舞系主任刘友兰相中,引荐给时任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蒋华轩。参演该团20周年团庆大型舞剧《梁祝》后,陈俊加入香港舞蹈团。

  对于17岁的陈俊来说,能够跳舞剧属于高起点和大肯定。“香港为我打开很大视野。”他告诉中新社记者,香港艺术氛围活跃,尤其在华人世界独占鳌头的香港电影,“拥有极具现代感的中国味道”。

  在香港舞台上,陈俊跳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杨过、内地作家阿来《尘埃落定》的大少爷,还跳过香港漫画家马荣成笔下的华英雄。

  在国外舞台上,他跳过《诗经·采薇》,跳过《梁祝》,到林肯大剧院演出《花木兰》,在华盛顿艺术中心跳过《清明上河图》。

  跳过的30多部舞剧的名称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印象”。

  香港电影与舞蹈界的浸染融合,在香港舞蹈团的剧目中可见一斑。陈俊说,香港流行文化之所以取得灿烂成就,盖因有一批胸怀宽广的艺术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他举例说,马荣成的《中华英雄》,交付舞团改编舞剧仅收取1港元的版权费,而玉成跨界合作。

  陈俊表示,虽然香港艺术氛围良好,产业链完备,但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接纳中国传统文化仍是难题。“并不是说中国东西人们不喜欢,而是舞者首先要找到精神上、思想上的对接。”

  近年转型编导的陈俊认为,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中国舞的跨界融合并不够显著,而他的理想在于推动中西审美合璧。他既倾心于京昆“帽翎之微颤”,也向往将现代技巧和传统美学交融。

  也因此,他尝试用芭蕾演绎中国风,用西洋乐器成为中国舞作品中的衔接和点睛。在他的编舞作品《棋子·局》中,西洋曲风和“阴阳意象”的双人舞共同营造出独特美感。

  “舞蹈是流动的线条,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中国舞和书法是一脉相因的。”当天,在开讲时兴之所至,陈俊现场示范了一段行云流水的编舞技巧。

  他对学员们说,著名京剧名家梅玖葆曾表示,对父亲梅兰芳最好的悼念就是传承,他亦心有戚戚焉。

  内地正在急速发育的演艺市场,备受香港舞蹈界关注。陈俊对此先知先觉,“以香港舞蹈团为例,一年排演5部舞剧,如此高产,如果打开内地市场,一定双赢。”

  陈俊期待,用香港的视角“回望”“回归”传统艺术,“内地对香港舞者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内地一有市场,二是如果做的内容恰好是中国东西,为什么不能回来?文化底蕴本来就在这里。”(完)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