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建一个“人才自贸区”如何

2016年11月04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从国际范围来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虽然发达国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但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竞揽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愈加强化。尽管我国在一些单项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和成功,但与遥遥领先的世界科技强国特别是美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

  从我国国内来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取决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而“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则是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来推动创新、从竞争的纬度来谋划创新策略、从改革深度来推动创新实践,就必须有效落实国家既定的“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

  由于中国目前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众多壁垒,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有相当的难度。因而,有必要以硅谷为样本,设立一个旨在吸引全球人才集聚中国的 “人才自贸区”——“科技创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政策在人才引进方面的表现就是让全球创新人才在“境内关外”的自贸区内自由流动。这是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也是国家尝试设立和组建“人才自贸区”的意义所在。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沿海城市,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信等方面的建设状况好于内陆;沿海地区也已经在政府管理和吸引外来移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在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性方面全球领先。沿海这些地区已经为科技创新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完全可以也应该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和德国吸引人才回流的经验,建设一个以吸引创新人才为追求目标的“科技创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让人才在“境内关外”按照科技创新的需要运作,研究并形成一套不受现有人才政策限制和制度壁垒控制,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企业设立、运营的体制机制,有望发展成为接近硅谷的全球创新中心。

  迄今为止,在商务部门收到的全国各省市积极申报各类自贸区材料中,大都以投资、贸易为主,没有一个是以国际 “人才开放交流”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有大学、研究机构在吸引国外人才特别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局限性。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仍然是以吸引海归人才为主。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完善,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急需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包括外国籍人才。此外,尽管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试图利用国外的现地人才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研发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由“追赶型”向“超越型”转变的帮助并不大,因此,要把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吸引国际人才到国内工作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并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