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顾客提前排队27小时 香港工展会吸引大批“铁粉”

2016年12月16日 14: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工展会参展商展示货品。 麦润田摄

  图为工展会参展商展示货品。 麦润田摄

  在香港,已有78年历史的工展会可谓无人不晓。这个一年一度的大集市,除了提供诱人的中外商品,折扣更是诱人,所以,每次都会吸引大批“铁粉”如约而至。近日开锣的2016年工展会,一些香港市民甚至提前排队27小时,只求开门第一时间冲进去抢到心仪的折扣商品。

  1元买到6980元虫草

  为期24天的第五十一届工展会12月10日在香港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拉开帷幕。展会上午11时对公众开放,开放前已有逾百人在场外排队等候“一蚊(1元)笋货”。排头的市民已通宵等足27小时。

  开放时间一到,大批拖着手拉车、行李箱的入场人士,狂奔到各个“一蚊笋货”参展商摊档,“一蚊鲍蔘养生福袋”、“一蚊冬虫夏草”、“一蚊电饭煲”等,均于开售数分钟内被“秒杀”,抢购一空。香港市民黄先生说,9日早上就在场外排队,终于以1元(港币,下同)购买到了原价6980元的冬虫夏草。

  此次工展会以“千色品牌耀眼工展”为主题,汇聚400多家参展商参展,摊位超过880个。厂商会主席李秀恒表示,今年经济不太景气,市民消费会更精明,但工展会参展商是品牌、厂家直接供货,会有不少优惠,相信可吸引消费。主办方预计,整个工展会入场人次按年升10%、销售额则按年升5%至10%。

  豪客减销售额增

  据香港媒体报道,这几天工展会人潮不绝,参展商普遍表示销售额较往年有所上升。但他们坦言,大手笔狂扫参茸海味的豪客人数大为减少了。

  南北行联营业务发展经理崔家权表示,近年豪客减少,前一天全天消费最高的客人,仅购买3万多元的冬虫夏草。相信是内地旅客购物模式改变,不再疯狂购买名贵中药。好在场内购买量有增加,对销量有帮助,今年展期接近农历新年,相信生意会较好。

  有参展商在场内推出最新一系列“一带一路”产品,成为今年工展会的特色之一。侨丰行行政总裁黄伟鸿说,展期内将出售包括来自马其顿的果汁,保加利亚的螺蛳粉,越南米饼、越南醋米河等,其中,400克装的保加利亚螺蛳粉售价不超过6元。

  推出12个主题日活动

  本届展会展区主要划分为香港名牌广场区、食品饮料区、粮油面食区、参茸海味汤料区、美容保健区、服饰精品区、生活家居区、美食广场、社企区、推广区及经贸区。

  工展会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大会主办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顾客特意安排了12个主题日,包括长者乐颐日、亲子同乐日、欢欣圣诞日、共庆元旦日等。此外,顾客在购物之余还可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舞台节目,包括香港名牌选举、工展小姐选举、工展小大使选拔赛、摊位设计比赛、全港公开摄影比赛、广告Teen才短片创作比赛、Teen创商机、投票赢巨奖活动及有奖游戏。

  上世纪30年代,香港厂商就在南洋办展会销售中国货品,备受欢迎。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日本货也在中国许多地方大肆倾销。香港的华资厂商为了唤起同胞爱用国货的热诚,决定举办国货展览会。这就是香港工展会的起因。1938年,第一届工展会在香港开办。

  此后,工展会通常在填海区大片土地上,以大型户外展销会的形式举行。每届工展会都会举办工展小姐选举,为香港选美的始袓。几十年来展会几起几落,但致力销售国货的宗旨没有改变。去年的工展会,总销售额高达9亿元,吸引数以百万计的香港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入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